滾燈(奉賢滾燈)

滾燈(奉賢滾燈)

滾燈(奉賢滾燈),上海市奉賢區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滾燈(奉賢滾燈)流傳於江南橋鄉奉賢西部地區,是一種集舞蹈、雜技、 體育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已有 700 多年的發展歷史。奉賢滾燈的特色在於它來自民間,傳承於民間,鄉土氣息濃郁,表演形態豪放灑脫,套路動作粗放中有細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是民間節慶歡樂經常運用的藝術形式,也是易受大眾歡迎的文體娛樂項目。

2008年6月7日,滾燈(奉賢滾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Ⅲ-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滾燈(奉賢滾燈)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上海市奉賢區
  • 遺產編號:Ⅲ-16
  • 保護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道具,表演特色,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滾燈(奉賢滾燈)流傳於上海市奉賢區西部,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奉賢地處杭州灣入海口,歷史上水患頻繁,於是在民間產生了戴二郎神面具舞滾燈以求降伏水魔的祭祀儀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奉賢滾燈從祭神走向娛神,進而發展為娛人。每逢奉賢各鎮燈會、節慶或者慶豐收、賀高升之日,慶賀活動都以舞滾燈為榮。滾燈體積大,在人群擁擠的地方,只要燈舞動,圍觀人群馬上閃到兩邊,為後面的出燈隊開一條暢通無阻的道路,因此,滾燈被民間稱為“百燈之首”“燈中之王”。

舞蹈特色

舞蹈道具

滾燈(奉賢滾燈)以12根毛竹片條扎制,分大、中、小三種規格。燈體主要由外球和內球兩部分組成,內球固定在外球體中心,內裝蠟燭,大球體還裝有一隻鐵轉銷。以紅布包裹內球的燈稱為“文燈”,黑布包裹內球的則稱為“武燈”。

表演特色

滾燈(奉賢滾燈)的各種動作套路,經過好幾代人的創造發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傳統大燈有纏腰、白鶴生蛋、鯉魚卷水草等,集中跳、爬、竄、轉、旋、騰、躍、甩等多種人體肢體語言,中滾燈和小滾燈也有各自不同的代表動作,各種套路組合成了各種形態的民間滾燈舞。其中“纏腰”“蜘蛛放絲”等十多套大燈動作集旋、躍等多種技巧於一體,別有神采;“彩雲拱月”“嫦娥盤頭”等中燈動作與“小花”“甩手”等小滾燈動作相配合,使滾燈表演呈現出多姿多彩的動人風貌。滾燈表演以鑼鼓伴奏,服飾以民間戲服為主,扮演兵士者著短打服裝。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滾燈(奉賢滾燈)的傳統表演手法既是藝術形象的體現,又是歷代勞動人民期盼美好的意願象徵,體現了淳樸的民族精神。多燈種男女同台表演,鼓樂伴奏再加以音樂烘托,是創新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傳承狀況

受外來文化衝擊,滾燈(奉賢滾燈)的生存發展面臨很大困難,一批老藝人相繼謝世,個別高難度技巧瀕臨失傳,急需加大搶救扶持的力度。

傳承人物

徐思燕,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滾燈(奉賢滾燈)。

保護措施

滾燈(奉賢滾燈)的主要表演團隊——柘林鎮濱海賢韻滾燈隊(原胡橋滾燈隊),成立於1981年10月。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滾燈(奉賢滾燈)”項目保護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社會事業服務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上海市奉賢區柘林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柘林鎮濱海賢韻滾燈隊(原胡橋滾燈隊)在1982年春節嘉定鬧元宵行街表演中首次亮相,引起轟動。
柘林鎮濱海賢韻滾燈隊(原胡橋滾燈隊)先後代表上海市參加了中國多項重要文體賽事並獲佳績,如1994年建國45周年進京獻演、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全國八運會、全國群星獎、全國“四進社區”文藝匯演、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展示、首屆中國農民文藝匯演、2010中國·上海世博會、長三角地區滾燈大匯展、央視《我要上春晚》等欄目錄製。
柘林鎮濱海賢韻滾燈隊(原胡橋滾燈隊)於2009年和2014年分別赴美國、德國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為滾燈的發展增添了光彩奪目的歷史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