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醫生

滴滴醫生

滴滴醫生是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術預約O2O平台“名醫主刀”聯手醫療機構發起的一個公益活動,2015年10月18日和19日這兩天,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個城市,用戶可通過“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醫生”,距離最近的“滴滴醫生”將第一時間上門問診,並贈送免費的阿里健康藥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滴滴醫生
  • 外文名:Doctor
  • 性質:公益活動
操作模式,各方觀點,相關疑慮,

操作模式

在滴滴醫生的操作模式中,患者需先通過滴滴出行軟體下單,滴滴專車司機接單後,確認是否需要醫生,隨後再轉至醫生處作進一步的核實並詢問簡單的病情。整個過程中,滴滴平台與名醫主刀平台發生關係,並不與醫院和醫生有直接的聯繫。在兩天的試運行中,全市有三輛滴滴醫生專車伺機待命,每輛車配備的醫生也各有偏向,會在內部進行調劑。

各方觀點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邵志清表示,“滴滴醫生”的出現,說明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模式正在深入套用到醫療領域,或許可以改變長期以來“看病難”的問題。
知名民營醫院和睦家家庭醫療組總監秦新艷說,網際網路對傳統醫療是一個有益補充。網際網路的手段可以方便醫患建立聯絡,結合線下的就診,後期跟蹤隨訪。還可以採用可穿戴設備、工具縮短醫患距離。
實際上,“上門醫療”並非新鮮事物,在歐美、新加坡、日本已比較成熟,甚至在國家層面進行醫療保險覆蓋。
在一些業內人士眼裡,不管是傳統的醫療模式還是網際網路醫療,都是以幫助病人為目的的,醫生應該學會擁抱新生事物。
在胡大一看來,網際網路醫療不是通過網路看病,而是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方便醫患雙方。他認為,網際網路醫療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傳統醫療模式必須改變。傳統醫療最大的問題,在於患者看病難、醫生看病累。而通過網際網路醫療,患者能夠方便找到所需的專家,醫生能夠有更多機會多點執業。
北京同仁醫院白內障中心主任朱思泉認為,“滴滴醫生”上門服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上門的醫生可以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再據此作出下一步的就醫安排。這其實是一種分級診療的理念。網際網路是一個手段,是幫助病人進行科學就醫、合理就醫和分級診療的手段,同時也可以避免醫療資源不必要的浪費,推動醫改進行。
“在網際網路+時代,不去擁抱這種新生事物,你就會失去病人、失去市場。”著名運動醫學專家陳世益教授表示,醫生在網際網路上為病人做解答、諮詢等,總體是有益的、積極的,一是打破了執業地點的局限,二是提高了醫生的收入和地位。

相關疑慮

根據《執業醫師法》,醫生只能在註冊的執業地點從事醫療服務。多點執業在部分城市試點,但並未完全開放,離自由執業更是遙遠。作為試點之一,上海規定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經衛生行政部門註冊後,可在2個及以上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活動。前提之一是“能夠完成第一執業點的工作,並取得第一執業點醫療機構的書面同意”。簡單來說,醫生只有在允許其執業的地點——醫療機構等開處方、開具檢查單等。
但也有特殊情況,允許醫生在醫院這個地理範圍外進行醫療服務。社區家庭醫生對一些特殊患者,如癱瘓、長期臥床等沒有辦法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到醫院裡就醫的,通過事先預約聯繫,可定期或者按需上門服務。但是,家庭醫生也只有對所在社區的簽約居民,才可上門服務,而不能像“滴滴醫生”那樣,哪裡都能去。也就是說,像滴滴醫生這樣的服務模式,醫生來到患者身邊,既不能開處方,也不能開具檢查單,更不可能進行輸液等診療了。
有業內人士坦言,“滴滴醫生”可能打了“健康諮詢”的擦邊球,不開藥不治療,不違反現有規定。而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就診,而僅僅是與病人“聊聊天”,後續治療還需要到醫院,那么對患者來說,也並沒有實際的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