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水從堤、壩等擋水建築物及其地基滲出造成的險情所進行的搶護工作。堤、壩等工程在較高水位作用下,背水坡面或坡腳附近地表面出現滲水(又稱散浸)、土壤表面濕潤、泥軟或有纖流等現象時,如不及時搶護,可能發展成管涌、流土、漏洞或滑坡等險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滲水搶險
- 外文名:Emergency protection against seepage
滲水原因,搶護原則及方法,
滲水原因
滲水可能的原因是:①水位超過堤防設計標準,高水位持續時間較長;②堤身斷面不足,背水坡偏陡;③堤、壩內土質為砂土或粉砂土,透水性強,又無防滲或導滲設施:④堤、壩質量不好,碾壓不實,土壤孔隙率大,或內部有隱患;⑤地基透水性強,未作適當處理或原有防滲措施遭受破壞等。
搶護原則及方法
堤、壩地基發生滲水險情,應先查明出險原因(如防滲或截滲工程遭受破壞,排水、導滲設施損壞或失效等),針對原因及部位,按照“臨水截滲,背水導滲”的原則進行搶護。臨水坡用黏性土修作前戧,可以減少滲水量;背水坡用透水性較強的砂石、柴草或反濾型土工織物等導滲措施,通過反濾排出清水,避免險情擴大。滲水輕微者,可加強觀測,暫不搶護。滲水較重者,搶護方法有:①開溝導滲法。在背水堤坡,自滲水逸出的最高點起至堤腳開若干條豎(垂直堤線方向)溝和斜溝,並在堤
腳外順堤開一道溝與之連通,將水引離滲水處。溝的間距及尺寸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一般豎溝間距6~10m,溝深0.8~1.2m,寬0.5~0.8m,溝內按反濾層要求分層鋪填不含泥土的粗砂、石屑、碎石,層厚約15cm,粗砂層可適當加厚。此法適用於水位持續上漲,滲水嚴重,發展較快,附近備有填料的堤段。施工時注意隨挖溝隨填料,防止溝壁坍塌。②透水後戧法。適用於堤身斷面單薄,臨水灘地窄狹,背水堤坡較陡,坡面滲水嚴重的堤段。先挖除滲水部位的表層軟泥及草皮,清理堤坡腳外地面,在地面上鋪梢料3層,上、下層用細梢料如麥秸、稻草等,中層用粗梢料如蘆葦、秫秸、柳枝等,層厚均不小於20cm。粗梢料要順堤坡鋪放,梢部向外,頭尾搭接,並伸出戧身,以利捧水。在邊坡上,順堤向每隔6~12m以同樣方法從坡腳到滲水頂點鋪放梢料透水層1~2m,並與地面梢料透水層分層接好,以利坡面滲水排出。在地面鋪好的梢料透水層上,分層填沙性土夯實厚1.0~1.5m,忌用黏土。然後按相同的方法和要求修築第2層、第3層,直修到計畫高度為止,注意每個水平梢料透水層必須與坡面梢料透水層分層接好,保證排滲效果。此法如堤基不好或有坑塘,應先在堤腳處拋塊石或砂土袋固基,注意不要阻塞滲水出路。③反濾導滲。對堤、壩斷面較小,滲水嚴重,土體鬆軟不宜做導滲溝時,如反濾料源充足,可採用反濾導滲搶護。反濾導滲根據所用反濾材料不同,一般分砂石反濾層、梢料反濾層和土工織物反濾層3種。先將背水面滲水部位的軟泥、草皮、雜物清除,按反濾要求回填砂石料,最上壓蓋片石。或用柴草修做,鋪放稻草、蘆葦、秸柳各一層,最上壓砂土袋。④臨河截滲。對臨河有灘地,水深和流速不大,風浪較小,滲水嚴重,且附近取用壤、黏土較易的滲水堤段,背水搶護的同時,可在臨水坡築戧搶護。搶護方法一般有:黏土前戧、樁柳土袋前戧和土工膜截滲3種。修作黏土前戧,應先備足散狀黏土,在滲水堤段臨水坡迅速往水中填築黏土,填築時應沿臨水坡由上而下,由里而外,向水中緩緩推下。修築尺寸,一般頂寬3~5m,戧頂高出水面約1m,長度至少超過滲水堤段兩端各5m。如堤根溜急,土易被沖失,可在堤腳處用土袋築一道隔牆或打樁編柳作為圍牆,然後再倒土填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