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球會杯(Hong Kong–Shanghai Inter Club Championship)即滬港杯足球,原名為滬港杯(Hong Kong–Shanghai Cup),起源是一場於1908年舉行的滬港足球比賽,是中國最早的埠際對抗賽。滬港球會杯是上海市足球協會和香港足球總會一起籌辦,上海和香港兩個地區足球交流的傳統賽事。
本來賽制是雙方要以當地代表隊名義作賽,輪流易地主辦,一場決勝負。2005年起改為兩地以球會名義互相競賽。“滬港杯”於2006年正式更名為“滬港球會杯”,習慣上仍簡稱滬港杯。2010年起改為主客場兩回合賽制。1908年至1948年舉辦了21屆比賽,上海隊獲得12次冠軍稍稍領先。1987年至2014年舉辦了23屆比賽,上海隊實力明顯上升,獲得17次冠軍。
基本介紹
歷史,建國前,建國後,職業化時期,復辦滬港杯,歷屆戰績,滬港杯軼事,球員情誼,名動港滬,
歷史
建國前
滬港兩地足球對抗賽始辦於1908年,由上海足球聯合會、香港足球總會共同創辦,發起者是當時僑居香港與上海兩地的外國人;比賽地點約定於滬港兩地輪番舉行,因受中國時局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而一度中斷。埠際對抗賽對代表資格的規定,不限國籍,只限兩地足球總會會員。
1908至1922年,先後十餘年,港滬兩地的球員,均為清一色的外國人。直到1923年,由於第一個華人足球俱樂部香港南華在香港足球界戰績出色的緣故,中國人才在滬港杯上得到了亮相機會,南華隊的梁玉堂、陳蘇、陳光耀、朱廣楊入選為香港埠際代表,但參賽者中外國人還是占大多數。在前6屆比賽中,上海隊選手均為旅滬西僑。上海於1927年起也開始有華人入選埠際賽上海隊,他們是樂華隊的李惠堂、劉九、陳鎮和及三育的何春暉。1928年,李惠堂、周賢言、戴麟經、馮運佑入選上海隊參賽。此後各屆比賽,仍以外僑為主。
1937年,滬港杯終於成為了名正言順的滬港杯,不再有外國人參與;但遺憾的是僅僅一年後,由於抗日戰爭爆發,滬港杯不得不停辦。1938年至1945年,除1940年舉辦過滬港杯賽外,均未再舉行。1946年、1947年、1948年與香港之間進行的三屆埠際賽,上海均以東華、青白等強隊選拔後組成的聯隊。新中國成立前的最後一屆滬港杯賽於1948年在香港舉行,這一埠際傳統比賽歷時40年舉辦了21屆後因故中斷。
新中國成立前,滬港杯可以說是中國最高水平賽事之一,梁玉堂、李惠堂、孫錦順、張邦綸等諸多球星都曾在滬港杯上完成過精彩演出,香港南華足球隊以及上海樂華、共和、東華等足球隊也因滬港杯而名聲大噪。從1908年首屆比賽至1948年新中國成立前最後一屆比賽,滬港雙方共交手21場,上海隊拿到12場勝利稍稍領先。
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兩地足球界人士要求恢複賽事的呼聲始終如一,但由於各種原因滬港杯始終未能及時恢復。
直到1987年,在暫停近40年後,滬港杯終於在上海重新舉行;上海足協與香港足總同時約定此後滬港杯每年舉辦一屆,輪流在上海與香港舉行,採用一場定勝負的賽制。1987年3月29日,郭家明率領的香港隊40年後再度與上海隊交手,由於一個月後香港隊還將在奧運會預選賽中與中國隊交手的緣故,郭家明並沒有派出全部主力,結果上海隊4比1獲勝,贏得了新中國成立後首屆滬港杯的勝利。
此外,滬港兩地又先後於1991年和1993年正式建立滬港杯女子足球賽和滬港杯青年足球賽。前8屆滬港杯兩隊打成平手,各取勝4場。
職業化時期
進入90年代中期後,由於足球聯賽職業化的緣故,上海隊實力明顯上升,1995年徐根寶率隊主場擊敗香港隊,將滬港杯第5次留在上海,之後上海隊又取得四連勝,將對手大幅拉開。但在2000年與2001年,香港隊兩度在點球大戰中笑到最後,縮小了差距。
2006年滬港杯因為前國家隊隊長范志毅代表香港澎馬流浪(現為香港流浪足球會)出場被備受關注,結果代表上海出場的上海申花1比0擊敗對手。2007年滬港杯因故暫停一年,而在2008年的滬港杯中,上海申花在先失1球的情況下以2比1逆轉擊敗香港南華贏得冠軍。
復辦滬港杯
1987年,在上海市體委和香港足球總會的努力下,停辦近40年之久的“滬港杯”足球比賽得以恢復。當時安排滬港杯賽每年舉辦一屆,採用輪流主辦,一場決勝負的賽制。由此,1987年至2001年“滬港杯”連續舉辦了15屆,為滬港兩地球迷津津樂道,也受到中國球迷的普遍關注。
後由於賽程安排以及SARS爆發等原因停辦數年,直至2005年在香港恢復舉辦,陸續於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舉行了3屆比賽。“滬港杯”也於2006年改名為“滬港球會杯”。
為促進滬港兩地足球運動的開展和水平的提高,經上海市足球協會和香港足球總會聯繫,於2010年恢復舉辦“滬港球會杯”足球對抗賽,兩地均派出以年輕球員為主的俱樂部參賽,賽制上採取兩回合主客場比賽方式以決定冠軍歸屬,至2014年連續舉辦了5屆比賽。
歷屆戰績
1908年 香港3–0上海
1909年-1912年 未舉辦
1913年 上海2–1香港
1923年 香港0–3上海
1924年 上海3–3香港;重賽:上海1–0香港
1925年 香港3–1上海
1926年 上海5–4香港
1927年 香港4–0上海
1928年 上海7–0香港
1929年 香港3–0上海
1930年 上海5–2香港
1931年 香港3–4上海
1932年 上海3–4香港
1933年 香港2–3上海
1934年 上海6–2香港
1935年 香港7–1上海
1936年 上海2–3香港
1937年 香港3–4上海
1940年 上海2–0香港
1946年 上海2–1香港
1947年 香港0–0上海;重賽:香港4–2上海
1948年 香港5–1上海
1949年–1986年 未舉辦
1987年 上海4–1香港
1988年 香港2–2上海;加時賽:香港3–2上海
1989年 上海1–0香港
1990年 香港2–1上海
1991年 上海1–0香港
1992年 香港0–1上海
1993年 上海0–0香港;點球大戰:上海3–4香港
1994年 香港3–2上海
1995年 上海2–0香港
1996年 香港2–3上海
1997年 上海3–1香港
1998年 香港0–1上海
1999年 上海3–2香港
2000年 香港0–0上海;點球大戰:香港5–3上海
2001年 上海1–1香港;點球大戰:上海5–6香港
2002年–2004年 未舉辦
2005年 香港傑志0–1上海申花SVA(滬港杯參賽雙方本年起正式以球會名義作賽)
2006年 上海申花SVA1–0香港澎馬流浪(滬港杯本年起正式更名為滬港球會杯)
2008年 香港南華1–2上海申花
2009年 未舉辦
2010年 上海東亞4–1香港公民;香港公民2–1上海東亞
上海東亞以總比分5–3獲勝(滬港球會杯本年起實行主客場兩回合賽制)
上海東亞以總比分5–3獲勝(滬港球會杯本年起實行主客場兩回合賽制)
2011年 香港和富大埔2–3上海東亞;上海東亞7–1香港和富大埔
上海東亞以總比分10–3獲勝
上海東亞以總比分10–3獲勝
2013年 上海上港2–1香港南華;香港南華1-0上海上港;點球大戰:上海上港7–6香港南華
上海上港以總比分9–8獲勝(上海東亞足球俱樂部本年被冠名為上海上港隊)
上海上港以總比分9–8獲勝(上海東亞足球俱樂部本年被冠名為上海上港隊)
2014年 上海上港6–1香港傑志;香港傑志0-0上海上港
上海上港以總比分6–1獲勝(上海東亞足球俱樂部本年被冠名為上海上港隊)
上海上港以總比分6–1獲勝(上海東亞足球俱樂部本年被冠名為上海上港隊)
2015年 未舉辦
奪冠統計:上海29次;香港15次
滬港杯軼事
球員情誼
1947和1948年,東華足球隊的張邦綸(畢業於滬江大學)兩度代表上海參加滬港埠際賽。足球場上的張邦綸,司門將要職。這個位置向來有“足球場上半支球隊”一說。他體格高大、頭腦靈敏,眼界開闊、救球快捷。“‘東華隊’只要有張邦綸在後面守門,我們這些人在前面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因為他是一道難以打開的‘鐵門’。”原來在“東華隊”時與張邦綸同為場上隊友的一位足壇宿將,曾經如是讚揚張邦綸。不過張邦綸真正讓人們刮目相看,還是一次在香港賽場上撲出我國一代“球王”李惠堂射出的一粒12碼球。
李惠堂,當時在中國尤其南洋一帶的球迷眼裡,稱得上是一位“豐碑”式的球員。他常年征戰沙場,比賽經驗、場上風采及文化素養,在隊員和無數球迷中都是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在張邦綸心目中,李惠堂就是自己的“偶像”,對他懷有敬意。而在1936年上海運動會上,李惠堂與還是學生的張邦綸合過影呢!
一天,張邦綸與父兄照例趕到江灣體育場觀看足球賽,不料剛好遇見身著便裝的李惠堂也在場邊觀球。當時,張邦綸也不知從哪來的勇氣,迎上前去大膽地對他說:“李先生,我能和你合影嗎?”李惠堂當即答應了。喜出望外的張邦綸靠近球王,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合影留念。這一年,張邦綸15歲,李惠堂29歲。當時他們誰也不會想到,10年之後他倆竟然會在香港同場較量。那場比賽,是張邦綸一段“人生最美好的回憶”。
名動港滬
1947年1月25日下午,滬港埠際大賽在香港海軍球場揭幕。“球王”李惠堂坐鎮港隊中場。時年李惠堂已經42歲,這場比賽是他的“掛靴之戰”。賽場上,他以排山倒海般的攻勢,壓得上海隊門前險象環生。幸虧門將張邦綸表現神勇,球門安然無恙。就在人們以為比賽將以0比0收哨時,上海隊一球員在禁區內手球犯規,被判極刑。而這一點球,當然由號稱“一腳定江山”的李惠堂主罰。這時全場球迷目光,都緊張地鎖定在上海隊門前12碼處的足球上……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惠堂疾奔怒射出一記刁鑽球,張邦綸側身魚躍,球被“嘭”地撲了出去……當時人們都驚愕不已,一片肅靜。接著全場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歡呼聲,久久不能平息。
從此以後,張邦綸身價倍增,名聲轟動港滬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