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皋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始於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於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後歷時兩年零三個月左右。它是楚漢戰爭中,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即後來的漢高祖)劉邦,圍繞戰略要地成皋(今河南滎陽泗水鎮)而展開的一場決定漢楚興亡的持久爭奪戰。
滎陽成皋之戰,楚漢戰爭中劉項雙方實力轉化的一次戰役。從漢二年(前205)五月漢王從彭城敗退到滎陽至四年八月楚漢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止,是為滎陽成皋之戰時期。戰役初期,項羽在軍事上處於優勢,漢王處於劣勢。漢王在滎陽組建騎兵,有效地阻擋了楚軍的進攻,同時重新調整了戰略部署,一面堅守滎陽、成皋一線,一面積極在楚軍後方和側翼開闢新戰場,如爭取英布,聯合彭越擾楚後方;派遣韓信從側翼襲魏、破代、攻趙,矛頭直指齊地,逐漸形成了對楚包圍的形勢,使項羽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其間項羽不能用人,在軍事上連連失策,給漢王提供了調兵遣將,完成其戰略包圍的時間。三年六月,項羽攻拔滎陽、成皋。八月,漢王遣劉賈等將兵2萬渡河,進入楚地,協助彭越連克睢陽、外黃等17城,完全斷絕了滎陽、成皋一線楚軍的後勤補給。九月,項羽回師救援。十月,漢軍趁機大破楚軍,收復成皋;與此同時,韓信軍襲齊至臨淄,消滅了龍且援齊的20萬楚軍,盡定齊地。楚漢在廣武相持,韓信遣灌嬰深入楚地作戰。項羽日益孤立,糧秣得不到補充,軍事上的優勢終於轉化為劣勢,遂於四年八月向漢王提出議和,楚漢相持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