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娘娘寨周代城址

娘娘寨遺址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滎陽娘娘寨周代城址
  • 位於:鄭州市滎陽市豫龍鎮寨楊村西北
  • 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
  • 年代:西周時期
遺址規模,重要價值,相關信息,

遺址規模

遺址是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於2004年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文物點調查時新發現的古城址。2008年6月以來,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遺址進行了全面的勘探。經勘探發現有外城牆和護城河,城址東西長1200米,南北長850多米,總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目前共清理各類遺蹟1600多個,遺蹟主要有城牆、城門、房址、夯土基址、墓葬、道路、排水設施、陶窯、灰坑、水井、灰溝、土灶等。出土遺物多為陶器,還有石器、骨器、蚌器、小型銅玉器等。

重要價值

娘娘寨城址的發掘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娘娘寨遺址是新發現的西周時期城址。第二,娘娘寨城址的發掘,對鄭州乃至全國西周城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目前,國內西周城址發現較少,西周城址的研究材料還比較匱乏,而娘娘寨城址發掘,為西周時期築城方法、城牆結構、設防措施、功能布局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第三,娘娘寨城址的發掘是鄭州地區西周考古的重大突破。娘娘寨城址應是在鄭州地區發現的第一座西周城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第四,關於娘娘寨城址性質認識,可以解決一些重大歷史問題。娘娘寨遺址在地理位置和時代上與鄭桓公東遷其民之事相和,當為鄭桓公東遷其民之地。同時對探討鄭武公滅東虢國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總之,娘娘寨城址的發掘,對西周考古研究具有重大的突破意義。

相關信息

豫龍鎮地處滎陽市鄭州市之間,東距鄭州市中心10公里,西接滎陽市區,下轄31個行政村,166個村民組,人口52010人,轄區面積6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33公頃,歷史上為廿鋪鄉,1994年10月撤鄉設立豫龍鎮。
豫龍鎮地處滎陽東部,西臨滎陽市新城區,東與鄭州市中原區相接,南與滎陽市賈峪鎮毗連,北與滎陽市廣武鎮相鄰。東西寬度為8.2千米,南北長度為14.6千米,總面積為69.5平方公里。鄭西鐵路客運專線、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以及310國道、鄭州西南繞城高速公路、鄭州中原西路等國家、省、市重點工程及主要交通道路穿境而過。豫龍鎮是滎陽市委、政府實施“東引東進”經濟戰略的最前沿鄉鎮。豫龍鎮轄28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159個村民組,萬餘戶,人口4.65萬人,耕地面積6萬餘畝。有漢、回兩個民族。有效灌溉面積3368公頃。豫龍鎮歷史上稱為遇隆鎮(二十里舖)[1],後為廿鋪鄉,1994年10月撤鄉設立豫龍鎮。
豫龍鎮裡有310國道、鄭州西南繞城高速公路和西氣東輸以及即將開工建設的中原西路、南水北調工程等國家、省、市重點工程穿境而過。豫龍鎮是滎陽市委、市政府實施“東引東進”經濟戰略的最前沿鄉鎮,310國道以北的轄區區域為未來的滎陽行政中心。轄28個行政村,59個自然村,159個村民組,萬餘戶,人口4.6萬人,耕地面積6萬餘畝。有漢、回兩個民族。有效灌溉面積3368公頃。豫龍鎮歷史上稱為遇隆鎮(二十里舖)[1]後為廿鋪鄉,1994年10月撤鄉設立豫龍鎮。豫龍鎮在農業方面,以小麥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有蔬菜、油菜棉花花生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