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大會

滎陽大會

滎陽大會指的是在今鄭州市滎陽境內的一次起義軍大聚會,聚會的時間是在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的冬天。當時,各地農民起義軍雲集在滎陽,共商推翻明朝統治的大計,歷史上稱其為“滎陽大會”。在這次聚會上,李自成鋒芒初露,脫穎而出,他提出的作戰建議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此確立了農民起義軍長時期內的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就是從這次滎陽大會開始,明末的農民起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為了消滅當時的農民反抗,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冬天,朝廷任命大將洪承疇兵部尚書,節制全國兵馬。洪承疇頗有才幹,氣勢逼人。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農民起義軍該怎樣有力地打敗明朝軍隊,取得最後的勝利,成了各路起義軍關注的大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滎陽大會
  • 地點:今鄭州市滎陽境內
  • 時間: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的冬天
  • 主要人物:李自成
基本信息,事件介紹,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滎陽大會
發生時間: 公元1635年
所屬年代: 明代
發生地點: 滎陽

事件介紹

滎陽大會指的是在今鄭州市滎陽境內的一次起義軍大聚會,聚會的時間是在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的冬天。當時,各地農民起義軍雲集在滎陽,共商推翻明朝統治的大計,歷史上稱其為“滎陽大會”。在這次聚會上,李自成鋒芒初露,脫穎而出,他提出的作戰建議受到了大家的肯定,由此確立了農民起義軍長時期內的正確的戰略方針。也就是從這次滎陽大會開始,明末的農民起義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為了消滅當時的農民反抗,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冬天,朝廷任命大將洪承疇兵部尚書,節制全國兵馬。洪承疇頗有才幹,氣勢逼人。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農民起義軍該怎樣有力地打敗明朝軍隊,取得最後的勝利,成了各路起義軍關注的大問題。
明崇幀八年(1635),農民起義軍攻占汜水、滎陽、河陰、滎澤等縣,進軍廣武山。為了粉碎明王朝“圍剿”,農民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13家義軍72營20餘萬人在滎陽聚會。為了商議打敗明軍的大計,全國的農民起義軍在滎陽聚會,商議良策。根據有關史籍記載,當時,著名的起義軍領袖高迎祥張獻忠、左金王等人都來到滎陽聚會。商討作戰方略。會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主張,得到大家贊同。史稱“滎陽大會”。
在這次大會上,高迎祥部將的李自成以卓越的軍事才能,提出了聯合作戰、分兵迎敵的戰略方針,就是把農民起義軍分成東、西、南、北四路,出擊和敵人作戰,把起義軍的主力放在敵人兵力薄弱的東面。李自成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同意,一致決定就以此戰略方針指導作戰。隨後,高迎祥張獻忠率領起義軍的主力東進抗敵,一路節節勝利,所向披靡,並且一舉攻克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軍威大振。滎陽大會使得李自成顯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初露頭角,並且指明了農民起義軍今後的戰略方向,為最終推翻明王朝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在中國的歷史變遷中,尤其是在農民起義的光輝歷史中,滎陽大會很值得關注。
但也有學者認為“滎陽大會是一個虛構事件”,“史書中關於滎陽大會的記載,是經不起查核的”。尚須有待發現可信的史料,才能解決這個疑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