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外來物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跨境入侵機制與擴散動態

《滇西外來物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跨境入侵機制與擴散動態》是張立芸為項目負責人,雲南大學為依託單位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滇西外來物種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跨境入侵機制與擴散動態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立芸
  • 依託單位:雲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薇甘菊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外來入侵植物,研究其入侵機制與擴散動態對於風險評估和防控管理有重要意義,但目前關聯區域環境異質性驅動的基礎性研究較少。薇甘菊在滇西地區表現出沿邊境強勢入侵和沿怒江河谷快速擴散的趨勢,暗示其入侵機制和擴散動態與邊境效應和縱向嶺谷通道-阻隔作用有密切關係。本申報項目選擇滇西怒江流域及以西範圍為案例區,基於多源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梳理薇甘菊跨境入侵歷史過程與特徵;判識主要發生區範圍及空間分布現狀,篩選關鍵驅動因子;結合多時段氣候情景,預估潛在適生區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動態變化特徵。課題的實施,可以為發展我國西南高原山地環境外來入侵植物防控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薇甘菊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外來入侵植物,對所入侵地的自然和經濟生態具有很大的威脅,研究我國滇西地區異質環境條件對薇甘菊入侵和擴散的驅動機制具有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本項目選擇滇西怒江流域及以西範圍為案例區,基於多源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梳理了薇甘菊在滇西地區的入侵歷史,明晰了薇甘菊在滇西地區的地理分布特徵,揭示了多模式多氣候情景下怒江流域的多時段氣候變化特徵,判識了怒江流域薇甘菊分布和擴散的關鍵驅動因子,預估了薇甘菊潛在適生區的分布格局及其對氣候變化回響的特徵。研究結果表明,(1)薇甘菊經緬甸跨境入侵我國西南中緬邊境地區,主要分布於5個州市的85個鄉鎮,在怒江流域集中在南部乾支流河谷;(2)薇甘菊適生於1000 m以下海拔、半淋溶土或人造土土壤、農用耕地附近、靠近水體和靠近公路的環境條件;(3)2006-2100年期間怒江流域整體溫度有所降低而降水有所增多,但無顯著變化趨勢;(4)當前氣候背景下怒江流域薇甘菊潛在適生區分布集中在南部乾支流河谷,並沿幹流河谷向北延伸至流域中部。在氣候變化大背景下,2006-2045年期間怒江流域薇甘菊潛在適生區分布有所增大, 2006-2100年期間怒江流域薇甘菊潛在適生區分布在不同排放情景下表現不同,但均無顯著變化趨勢。已有薇甘菊監測網路受管理職能重疊、覆蓋範圍有限和專項經費短缺的限制,難以發揮有效作用。項目研究結果建議參考薇甘菊適生環境條件範圍來開展調查和監測活動,尤其需要在怒江流域中部以南沿幹流區域構建監控體系,並結合早期防控措施來應對薇甘菊的威脅。項目研究結果不僅有利於在滇西地區實施長期有效的外來入侵生物管理措施,還可以為建設和發展我國西南中緬邊境和其它經濟欠發展地區的生物入侵管理體系提供科學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