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的出版,向社會提供了一個了解子君村、認識子君人的機會,從而也極大地提升了子君的知名度。

基本介紹

  • 書名: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 作者:白興發
  • ISBN:9787811123500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創作背景,後記,節選,目錄,

內容簡介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是子君村委會積極回響省委關於加快民族文化大省建設,回響省市各級政府關於構建和諧社會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著力挖掘彝族民間文化遺產,打造子君多元文化精品,抓住機遇,審時度勢,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舉全村之力推出的一部系統介紹和反映子君歷史文化的佳作。該書由子君村部分退休幹部、教師參加編寫,材料獨到新穎,原味濃郁,最後由雲南民族大學教授白興發博士統稿主編,從而使《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內容在提煉、研究的深度上均上了一個台階。

作者簡介

白興發,1965年生,雲南丘北人,彝族,歷史學博士,中國彝族第一個博士後,2002年破格晉升為副研究員,200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在雲南民族大學民族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民族學專業碩士生導師,擔任雲南民族大學彝學會會長。出版有《彝族文化史》、《彝族傳統禁忌文化研究》、《彝族古代文化》三部專著,《二十世紀前半期的雲南民族學》即將出版,在各種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熱愛本民族歷史文化,勤勉耕耘和探索,力圖走遍彝區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

創作背景

子君人,是彝族的一個支系,是昆明地區歷史上最古老的居民。他們勤勞智慧,淳樸善良,積極進取,具有悠久的歷史,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對國,家、對民族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彝族子君人先民屬於滇池地區最早的土著人。早在先秦時期,滇池周圍地區已邑聚著“滇”、“勞浸”、“靡莫”等部落,“君長什數”,“同姓相扶”,“滇王”是滇池地區數十個君長中勢力最為強大的一個。滇池地區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已“耕田,有邑聚”,“肥饒數千里”。據子君當地故老口碑相傳,其先民早在秦漢時期即居住於“提味苴”(子君語“狐狸箐”),也就是今跑馬山至呈貢天子廟一帶,並築有土城。唐宋時期,“徒莫祗蠻”始見於史載,子君人先民“撒摩都”(些么徒)為其一支;南詔末有所謂“烏蠻三十七部”,“些么徒(撒摩都)莫祗蠻”分治河陽(今澄江)郡地,占據強宗部(今陽宗)、休制部(今玉溪)、步雄部(今江川)一帶。南宋時期,在今羅平、師宗、丘北、瀘西、彌勒一帶以彝族先民為主建立了“自杞國”地方政權,自杞國在善闡府(今昆明附近),子君人先民為其主要居民。明清及至民國,“撒馬都”、“灑摩”、“些門”、“自杞”、“子肩”、“子精”、“子荊”、“子間”、“子君”等稱呼不絕於史載,實皆為“子君”的自稱或同音異寫。

後記

子君彝族村史是子君人幾十年來最關心的一件大事。她就像長大了的孤兒,想要知道自己父母是誰。能清楚自己本民族歷史的來龍去脈以及後來的發展變化,這是所有子君彝族兒女的共同心愿。
千百年來,子君歷經戰亂、地震、瘟疫傳染的摧殘,受到歷朝歷代大漢族主義的民族歧視,幾經興衰的子君彝族始終屹立於滇池東岸,成為這一地區很有代表性的古老居民。
多少年來,官渡區委、區政府、區民宗局以及省、市有關部門都非常關心子君的發展。今天,歷史車輪飛速向前,現代新昆明建設的藍圖已經繪就,展現在了子君人的面前。子君村委會的領導畢雙才、楊林等積極行動,就編寫村史主動召開“兩委”擴大會、村民代表會、黨員大會和民眾大會,得到了村、組幹部及全體村民的積極回響和支持。全村上下一條心,決心把子君彝族村的歷史儘快編寫出來。
大家認識到,過了此山無鳥叫。略知子君過去歷史的老人不多了,會講彝族語言的也在逐漸減少,繞口的彝族地名及大片良田逐漸被新的現代化設施所取代,民歌、民謠、民俗、子君語言瀕臨湮沒。為了讓子君的子孫後代了解自己的歷史,村委會特別委託郭貴帶領寫作組成員,集中精力,認真負責地把子君村歷史寫好。

節選

一、族源、族稱
“子君”或稱“自杞”、“子荊”、“子精”、“子肩”、“子間”,是彝族的一個支系,屬滇池地區最早的土著人之一。
從滇池區域的考古資料和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在今呈貢龍潭山發現了距今3.5萬年的呈貢縣龍潭山人的古人類化石(現已定名為“呈貢龍潭人”)。說明距今3萬年前在滇池東南岸出現古人類繁衍生息的足印。滇池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居住在離滇池不遠的高平地或小山丘之上,使用石斧等工具,從事原始農業。例如,子君人原始古老《阿烏》的詞中,就深藏著一句“粉去買買嘮”(子君語,意為“旱谷成熟了沒有”)。從中可得出當時的古人類在原始農業中,在平緩地帶或山丘之上以種植旱谷為主,併兼以狩獵或捕撈海螺等。
再追溯到先秦前期,滇池沿岸早已邑聚著“滇”、“勞浸”、“靡莫”等原始部落族群,其各自稱謂或以居住地而定。當時在雲南境內居住著很多土著民族的部落群,當賴以生存的自然食物貧乏或出現族群部落的自然分化時,即形成了部落的分化遷徙。部落族群的分化遷徙或東或西,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當到達能賴以生存的地方時,這些遷徙的部落族群就定居下來,他們以村落或部族為單位,有的與當地的土著民族相雜居,分布於雲南的北部、東中部和西部的廣大地區。後經千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即發展成為今天藏緬語族各兄弟民族的核心。
今天西南各地彝族都普遍傳說洪水泛濫之後,篤慕繁衍了彝族,大家都認為篤慕是民族的共祖。彝文典籍中大量記載了篤慕的活動,洪水泛濫之後的篤慕——六祖也成了全民族認同的歷史人物,這是古代部落分化或部落戰爭的折射和沉澱。六祖分支在彝族史中至關重要,因為它奠定了彝族後來的分布格局和居住範圍。到公元前2世紀,彝族歷史在漢文獻中的記載較為詳細,那時西南地區分布著許多部落,四川安寧河流域一帶居住著數十個部落,以“邛都”為最大。在滇池與滇東北地區,分布著數十個“勞浸”、“靡莫”部落,以“滇”為最大。可見滇池及周圍地區、大小部落林立。

目錄

序一
序二
序三
一、族源、族稱
二、村落、人口
(一)村落、村史
1.邑聚考
2.村落
3.滇越鐵路擦邊而過
4.村史
5.行政區劃
(二)人口
1.人口數量
2.年齡結構
3.人口發展情況
4.文化結構
三、經濟社會發展
(一)農業
1.土地
2.土地所有制的轉變
3.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
4.作物種類的變化
(二)手工業
1.紡麻線
2.工匠
(三)多種經營
(四)土特產
(五)經濟發展概況
(六)人民生活
1.交通工具
2.運輸工具
3.通信工具
4.家用電器
5.住房
四、教育、衛生
(一)教育
(二)衛生
五、語言
(一)語音
1.聲母
2.韻母
3.聲調
4.音節
5.語音變化
(二)辭彙
1.辭彙的組成與分類
2.辭彙的音節與分類
3.辭彙的語義與分類
4.構詞法
(三)語法
1.詞類
2.詞組
3.句子
(四)子君語常用詞、詞組簡表
六、風俗習尚
(一)服飾
(二)住宅
(三)婚姻
(四)家族
(五)喪葬
(六)節日
1.子君人全年節日
2.跑馬節、火把節
3.跑馬山的賽馬會
4.跑佛節
5.行雨節
(七)禮儀
(八)生育
(九)飲食
七、宗教信仰
(一)“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念
(二)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三)佛教信仰
(四)禁忌
八、文學藝術
(一)文學
1.兒歌、遊戲、民謠
2.子君地域風貌傳唱
3.昆明小調
4.情歌
5.諺語
6.笑話
7.對聯
8.傳說故事
(二)藝術
1.音樂
2.舞蹈
3.繪畫
4.刺繡
九、文物古蹟
(一)護國寺
(二)彌詔卡五廟
(三)碑刻
1.五穀樓碑記
2.新建五穀神祠碑記
3.光緒十六年賣山碑文
十、人物
(一)土司考
(二)名人
1.清代
2.民國時期
3.繆雲台
附錄
(一)戶主姓名統計
(二)市級以上部分先進個人
(三)部分昆明市人民代表名單
(四)新中國成立以來部分幹部名單
(五)子君村部分援外人員
(六)子君村部分在外工作人員
大事記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