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沙參〔拉丁學名:Adenophora coelestis Diels〕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胡蘿蔔狀,不分枝,高可達0.8米,植株不分枝,莖生葉常集中於莖的中下部,莖上部葉疏生而小,葉無柄,假總狀花序,花冠鐘狀,藍色或藍紫色,裂片三角形卵狀,花盤無毛,有被毛的;花柱比花冠短,8-10月開花。
生長於林緣開闊地,林中,山坡草甸中。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地理分布,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莖生葉常集中於莖的中下部,而莖上部的葉常疏生而小,全部葉無柄,有時莖下部的葉有短柄,葉片卵狀菱形,倒卵形,卵形至條狀披針形,長2-10厘米,寬0.5-3厘米,邊緣為不規則粗鋸齒,上面疏生短毛,下面常在葉脈上生白色硬毛。
花僅數朵在莖頂端集成假總狀花序,或有長(有時短)的花序分枝,花序分枝僅在頂端著生1至少數幾朵花。花梗短;花萼無毛,筒部球狀倒卵形或倒卵狀圓錐形,裂片狹三角狀鑽形,長8-20毫米,寬1-1.5(2)毫米,邊緣有1至多對小齒;花冠鐘狀,藍色或藍紫色,長1.5-4厘米,裂片卵狀三角形,長6-11毫米,約占花冠全長的1/3;花盤長(1.2)2-3(3.5)毫米,無毛,也有被毛的;花柱比花冠短。花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00-4000米的林下、林緣、林間空地或草地中。喜溫暖或涼爽氣候,耐寒,雖耐乾旱,但在生長期中也需要適量水分,幼苗時期,乾旱往往引起死苗。以土層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地理分布
產中國雲南(硯山、昆明、尋甸、嵩明、富民、祿勸、鄧川、大理、鶴慶、麗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會理、普格、德昌、西昌、雷波、寶興)。模式標本采自雲南麗江。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分春播與冬播,北方春播4月,冬播在1月上凍以前。整地施足基肥,每1h㎡施堆肥或廄肥4500-60000kg。整地後,作畦寬1m,按行距40cm開淺溝,把種子均勻撒入溝內,覆土1-1.5cm,稍鎮壓,澆水,並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春播種子約兩星期後出苗。冬播種子第2年春季出苗。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後要注意除草、鬆土,苗高3cm左右間苗1次,高10-15cm時定苗,每隔10-15cm,留壯苗1棵。為防止倒伏,在生長期間,可結合施肥進行培土壅根。追肥,苗期需勤施薄肥,保持幼苗健壯,以後除每年植枯萎後和出苗前,各追肥1次外,還需在5、7、9月各肥1次,以人畜糞為主,在植株高45cm時,及時打頂,控制植株高度,減少養分消耗,有利根部生長。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用退菌特50%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褐斑病可用代森鋅65%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蟲害有蚜蟲、地老虎等為害。
採收和儲藏:播種後2-3年採收,秋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泥土,乘新鮮時用竹片颳去外皮,切片,曬乾。
主要價值
彝藥:俄喜特補,俗稱泡參,雞棒腿:根主治病後體虛,肺癆,咳嗽,咽腫聲啞,肝痛,腰膝酸軟《彝植藥續》。全株用於養陰,清肺熱《滇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