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1965年、1978年和1981年先後發現崖畫地點11處,主要位於滄源縣勐省、勐來兩鄉,布在東西長約20公里的範圍內。據測定,崖畫產生於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些崖畫已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源崖畫
  • 發現時間:1965年、1978年和1981年
  • 地理位置:滄源縣勐省、勐來兩鄉
  • 所屬時代:新石器時代晚期
  • 文保級別:雲南省重點文物
崖畫概述,滄源崖畫,特點介紹,第一崖畫點,第二崖畫點,創作目的,概括,宗教信仰,記事性質,

崖畫概述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岩畫。分布於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的勐省、曼帕、丁來、吳良等10處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崖上。約距今3000年。是用手指或羽毛等蘸抹紅色顏料繪成。顏料可能是用動物血調和赤鐵礦粉製作的。崖畫主要是狩獵、採集等生產活動及娛神等宗教活動的場面。還有戰爭凱旋圖,上繪乾欄式房屋建築及手持兵器、驅趕豬羊勝利而歸的人們。所畫粗獷古樸,是研究南方古代民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崖畫之一,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現崖畫地點11處,分布於雲南省滄源縣勐來鄉、丁來鄉、滿坎鄉、和平鄉和耿馬縣的芒光鄉等地,一般均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崖上。灰色的石灰岩石壁上畫有赭紅色的畫圖,當地的佤族人稱為"染典姆",意為岩石上的畫。崖畫各地點的畫面距地面高2~10米左右,畫面積長1~30米不等,畫幅小者為數個零散圖形組成,大者圖像數以百個,動物187個,房屋25座,道路13條,各種表意符號35個;還有樹木、舟船 太陽、雲朵、山巒、大地等圖像。人物圖形的描繪,均守正百律,以單色勒和單線加平塗,省卻五官等細部剪影式手法繪製,通過變化多端的四肢表現人物所從事各種活動。這些圖像多有一定的中心內容,其中有狩獵、放牧、舞蹈、歸家、娛樂等內容,真實生動地記錄了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各種場面。
滄源崖畫滄源崖畫

特點介紹

滄源崖畫會隨日照時間、天氣陰晴、乾濕冷暖等因素不斷地變幻色彩,當地佤族和傣族人說它是“一日三變,早紅午淡,晚變紫。”

第一崖畫點

特點:範圍最大、圖形最多,“獵首”“獵牛” ,攝人心魄。
第一崖畫點位於滄源縣城北約20公里處的勐來鄉民良下寨,這裡崖畫分布範圍最大,圖形最多。沿勐董河谷北上,兩旁莽莽群山,幽林覆蓋,一灣秀水環山飛奔。順蜿蜒而上的山路,來到沿山的台地上,撥開古蔓荒藤,透過雨痕苔跡,隱藏在綠色海洋中的斷崖,呈現在人們面前。面對峭壁上時隱時現的猩紅色的圖形,一股攝人心魄的力量,深深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滄源崖畫滄源崖畫
這面崖壁,表面較為平整,上部有岩廈,崖面上繪有人物和動物。總的來看,畫人物、動物均不繪出細部,僅繪其輪廓,並強調某一富有特徵的器官,牛突出了牛角,猴子突出了下巴;鹿有明顯分叉的角……人物的五官並不畫出來,只有頭、頸、軀幹和四肢,軀幹一律呈倒三角形。有的人一看便知是男性,因為突出了生殖器;有的婦女則突出乳房或大肚子。
在第一崖畫點,表現最多的內容是狩獵。頑皮的猴群在一條“V”形的藤條上上竄下跳,有的人手持牛角號,有的人拉弓射箭,有的人執棍棒與野獸搏打。在崎嶇不平的山路曲線上,有3隻長尾動物在行走,兩位獵手埋伏在兩側,呈側臥,引弓待發。這裡還有反映原始自娛性質的舞蹈,在一條代表地面的橫線上,站著6個人,3人一組,組間有一定距離,6人一律左臂高舉,右臂下垂,身體傾向右方,雙腿分開,動作十分整齊。此外,這裡還有反映原始宗教內容的“獵首舞”和“獵牛舞”。

第二崖畫點

特點:內容有趣、圖形特別,慶祝凱旋、人物特別
沿勐董河谷北上可達丁來鄉,這裡是第二號崖畫點。其中一幅村落圖很有趣味,它畫了一個長圓形代表村寨的範圍,裡面有14座乾欄式的房屋,村外還有一座。村寨外畫了幾根線,大概是表示彎彎曲曲的道路,路上有眾多的人,或驅趕豬羊等動物,或肩扛東西,從四面八方雲集村寨。寨內有人舂米,可能要舉行一次宴會。寨外有一所小房子,高居樹上,起看守和瞭望的作用。有人分析,這可能是一次戰爭後,人們帶著戰利品凱旋而歸。其中有兩個人物特別醒目,一個人遍體渦旋狀的圖案,未著衣褲,表現了其紋身;旁邊那個人的胸部還紋有幾何圖形。
景區自然風光秀麗,森林蔥蘢,植被茂密,岩壁林立,溪流潺潺,民風民情古樸濃郁。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吸引了眾多海內外遊客,是極具觀賞性與娛樂性旅遊景區。

創作目的

概括

滄源崖畫的創作動機決不是單一的,各種體裁可能有不同的創作目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個是宗教性的,一個是原始記事的。

宗教信仰

1、模擬巫術的產物。人們相信在崖壁上畫人們圍捉、刺中所要獵取動物形象,將使未來的狩獵成功。在崖壁上畫人倒地,將使未來的戰爭中敵人真的死亡。2、祈求豐產儀式的遺留。在崖壁上畫牛或人拉牛,是希望山上牛群自然繁殖得很順利,可以成群地拉回來供祭祀之用;畫野生的動物形象,是希望打獵有獲;畫成群舞蹈人形,是希望農牧業豐收,可以舉行盛大宴會,賓客盈門,齊來作樂。原始氏族祈求豐產不僅指生產的發展,也包括自身的繁殖。滄源崖畫中突出表現性器官的男女,以及密集的人群,或具有這樣的意義。3、崇拜神祇的畫像。原始民族信仰多神,舉凡自然現象(大地、天體、山、火、水)動物乃至某些具有神力的活人、物體均被認為具有神靈,可以賜福於人也可以貽禍於人。為了轉禍為福,必須不斷的供奉、 祭祀和崇拜。滄源崖畫中,樹、植物、山洞以及一些奇形怪狀的人形( 有“寶”者、 身材高大與眾不同……)以及顯著地位的動物,都應是當時為崇拜它們而畫的。4、重要儀式的描繪。有些民族在舉行一次隆重的宗教儀式後,還要把過程畫下來。這不是給人看的,主要是給神看的,滄源崖畫中一些化裝舞蹈人形(如頭插羽毛者、身披羽毛者)以及某些拉牛等畫面,就是當時宗教活動的實況。

記事性質

1、重大事件的記錄。最明顯的是第二地點村落圖,那裡所反映的完全是人們現實生活的面貌,而沒有其他畫面那種神秘的超自然的宗教氣氛。2、神話傳說的記載。滄源崖畫中有些似人非人形象(“太陽人”“魚尾人”),或是對當時流傳的神話或神話中人物的描繪。總之,在崖畫上寄託了當時人們生活期望和熱情。如今,當地民族都認為崖壁的後面住著仙人。仙人出來,人們就能在崖壁上看到他們的形象;仙人回去了“休息”,崖壁上就看不見了(崖畫確因光線明暗而或隱或現)。仙人可以賜福於人,故每逢過年,附近村寨人民要去祭祀;此外遇有生病及失物,也要來求仙人“幫助”。第一次調查時,就見到一個佤族老婦丟失四元人民幣,到這裡求仙人指引尋找方法。另外,在第二地點,丁來佤族傳說崖壁後面藏有寶物,崖畫是“寶物”顯靈所致。丁來寨佤族曾在該處挖掘,後因毫無所得而中止。至今第二地點崖根部還有一洞,即當時挖掘的遺蹟。
滄源崖畫會隨日照時間、天氣陰晴、乾濕冷暖等因素不斷地變幻色彩,當地佤族和傣族人說它是"一日三變,早紅午淡,晚變紫。"為第二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源崖畫是研究雲南多民族原始生活的寶貴資料。崖畫從內容上分為人物、器物、房屋、動物和神話人物、自然、符號、手印七大類。內容豐富多彩,圖像千姿百態,涉及了原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造型十分生動,可謂是雲南各民族原始社會的百科全書,對今天的文化藝術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借鑑和啟迪作用。
2001年06月25日,滄源崖畫作為新石器時代文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