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運河雙林塘橋

滄桑運河雙林塘橋

雙林是古時水上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鎮,地處杭、嘉、湖之間的水網地帶,現屬浙江湖州市南潯區。這裡歷來盛產蠶蛹,繅絲業和生產續絹的家庭手工業十分發達,是中國著名的綾絹產地。綾絹用純桑蠶絲織制而成,又有“鳳羽”之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滄桑運河雙林塘橋
  • 橋高:6.8米
  • :51米
  • :3.2米
簡介,歷史,

簡介

雙林鎮歷史悠久,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漢唐時已成村落,名東林;南宋時,北方商賈隨宋室南遷集居於此,故又稱商林。明永樂三年(1405)與其西二里的西林村合併,更名為雙林鎮,一直沿用至今。自古雙林鎮商賈雲集,人傑地靈,綾絹、絲綢通過橋邊的埠頭運往大江南北,遠至南洋。
雙林古鎮因四周河港環繞,津梁相連,萬元、化成、萬魁三座石拱大橋,並架橫跨大運河支線雙林塘兩岸,雄峙鎮北,已有800年的歷史。
雙林還有句民諺,“走過三十六碼頭,難過雙林塘橋頭”。塘橋,指的就是這三座大橋的統稱。

歷史

萬魁橋位於最西面,初為木橋,幾經塌倒。清康熙元年砌石,乾隆五十五年改建,五十八年與化成橋同時落成。橋高6.8米,長51米,闊3.2米,曾有“橋臥為虹,五色雲霞開曉霽;波平如鏡,萬年甲第耀奎文”之贊。
化成橋居中,原先是元朝延祐年間塘口化成庵一僧人化緣所建的木樑橋,故以化成為名。
到明朝嘉靖年間改建成石橋,此後曾幾度重修。現橋高6.6米,長46米,闊3.4米。
當地上歲數的人都曉得,雙林古鎮因四周河港環繞,津梁相連,形如飛舞之鳳凰,又稱鳳凰鎮。而這3座高大的拱橋,是近6平方公里內的以鳳凰展翅為主題的鳳尾。而塘橋頭的頭——鳳凰頭則是正前方約3公里處的陽道橋,此橋是單孔拱橋,橋形似鳥頭,緊挨橋邊的兩口水井是鳳凰的眼睛,在鳳頭與鳳尾中間的兩邊各建有對稱的東虹橋、西角橋,形如鳳凰的翅膀。中間的鳳體就是古鎮雙林。
令人扼腕嘆息的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為借石造公路橋,竟把鳳凰頭拆走了。今天的河兩岸只剩下古橋的殘跡,被蘆葦掩沒著,鳳凰的眼睛也被挖得面目全非。它們面對蒼天,似乎在告訴人們:在人文甲天下的地方,再奇巧的建築,遇到野蠻,也會遭到破壞,遇到愚昧,也只能是悲嘆。
萬元橋在最東面,距化成橋225米。重建於清道光年間,橋高7米,長51米,寬3.5米,最為秀麗,石欄雕有獅子10對,
栩栩如生,形態各異,橋柱有聯稱為“源遠流長,永固虹梁成利濟;地靈人傑,高騫鳳尾煥文明”。
橋因傳說而名,傳說因橋而鳴,這是對於雙林古橋傳說特徵最好的概括。鎮中的金鎖橋,傳說下藏著一把金鎖,鎖鏈很長,一直連到風水墩(相當於今天來往船隻的加油站),而風水墩下有一條千年鯉魚精,被金鎖鎖住。鎮上夜間不敲五更,為了避免吵醒鯉魚精而為禍人間。
與大運河沿線的許多古鎮一樣,因為交通的便利帶來外來文化的影響,雙林也有一座相當規模的基督教堂。
教堂內的陳設非常規整,給人以心靈的寧靜。
不知道是否應該讚美主的恩德——今天的人們終於意識到了雙林古橋樑的文化價值。近年來正在建設的湖嘉申線是浙江省內河首條千噸級航道,雙林古鎮的三座石拱橋就在這條航道上。如果對古橋進行整體搬遷重建,只需航道拓寬,可以節省大量資金,但是古橋與古鎮融為一體,搬遷必然會影響古鎮的韻味,甚至破壞“雙林三橋”的整體性。而繞開“雙林三橋”必須捨近求遠陸地開河,投資必然增加。為了保護“雙林三橋”,市有關部門最終選擇了繞開古鎮,重新在陸上開挖了一條長5.9公里河道的方案,雖然工程總投資增加了8000多萬元,但古橋終於得以保護下來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