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溶解症

溶骨症一般指本詞條

骨溶解症在國外文獻中上多稱Gorham-Stout綜合徵,又叫大塊骨質溶解症、消失骨病、急性自發性骨吸收、影子骨等,是一塊或多塊骨自發性破壞和吸收。早在1828年Romer就報導頜面骨骨溶解症,迄今能查到的全世界範圍報導僅數以百計,所以說是非常罕見的。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骨溶解症
  • 別名:Gorham-Stout綜合徵、大塊骨質溶解症、消失骨病
  • 就診科室:骨科
  • 多發群體:青少年男性
  • 常見發病部位:肩帶骨、上肢骨、顱面骨,脊柱和骨盆
  • 常見病因: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外傷、感染、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有關
  • 常見症狀: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等
病因和病理,臨床表現,治療,預後,

病因和病理

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被認為可能與遺傳、外傷、感染、血管瘤或淋巴管瘤等有關。基本的病理改變是蔓延增生的異常毛細血管和淋巴管,以及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臨近的骨組織溶解消失,血管內皮細胞生長不活躍,無細胞異型性。有時見少量壞死灶及淋巴細胞浸潤,並伴有骨溶解,常誤診為腫瘤、病理性骨折、乳糜胸、慢性骨髓炎。病變起自一骨,可越過周圍軟組織侵及鄰骨。男性發病多於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約為2︰1。從嬰兒到老年均可發病,但以青少年居多。

臨床表現

受累骨可以是任意部位,以肩帶骨和上肢骨常見,也常侵犯顱面骨,脊柱和骨盆。累及顱骨可有腦脊液漏,侵犯頸胸常合併乳糜胸。患者常以局部疼痛及病理性骨折為主要症狀,取決於受累骨部位,破壞程度,是否波及重要器官。隨著病程發展,病變範圍逐漸擴大,直至同一解剖部位的骨骼全部溶解吸收。一般病變發展緩慢、病程長,可自限性生長。
影像學在病變早期多見單一骨骼受累,X線平片及CT可顯示骨皮質下及髓腔內有透亮區,繼而皮質骨向中心皺縮,最後骨質完全溶解破壞,可發生病理性骨折。受累骨質無骨膜反應,無新生骨形成,這是區別於其他骨病的X線片特徵。放射核素骨掃描(ECT)病灶常為“冷區”,即核素稀疏,MRI對血管淋巴管畸形侵犯病骨周圍軟組織有價值。
血漿或組織液中血管內皮因子(VEGF)常升高,被認為是該病的標示物,但有待證實。
骨活檢的病理特徵是:鏡下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纖維組織增生,呈血竇狀,可見淋巴細胞浸潤或破骨細胞。
有研究病變組織細胞培養發現為單核-吞噬細胞系列,具有不成熟破骨細胞特徵,釋放大量破骨細胞源和血管生成源分子。

治療

大塊溶骨症的治療目前尚無理想的方法,有報導放射治療可迅速減輕疼痛,促使溶解骨再礦化,也有主張使用二膦酸鹽促進骨再生修復,但均有待證實。
有人嘗試利用植骨誘導成骨,針對病理骨折,骨缺損採用內固定,或外固定架,假體置換,人工關節維持功能,有時需截肢去除病變。
脊柱受累合併截癱常需減壓固定,保護脊髓。發生腦脊液漏及乳糜胸者,宜採用引流,預防感染措施。

預後

有自限傾向。病程難以預測,受累骨成塊消失,功能相應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少數病例病變侵及重要器官而致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