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蝕水

溶蝕水

溶蝕水(dissolved water)是指賦存和運移於可溶岩的溶隙溶洞(洞穴、管道、暗河)中的地下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溶蝕水
  • 外文名:dissolved water
  • 又稱:岩溶水
  • 定義:賦存和運移於溶隙溶洞中的地下水
  • 分類:岩溶上層滯水、岩溶潛水等
  • 形成地貌喀斯特地貌
簡介,影響因素,分類,岩溶上層滯水,岩溶潛水,岩溶承壓水,入滲補給方式,灌式補給,滲入式補給,分布,

簡介

溶蝕水(dissolved water)是指自然界對岩石礦物具有巨大的溶蝕作用的水。在溶蝕水的溶蝕作用下所形成的最為典型的地貌形態為喀斯特(岩溶)地貌。如我國著名旅遊景區廣西桂林因為流水溶蝕形成的溶洞石林石鐘乳溶斗等各種喀斯特地貌類型遍布全區。

影響因素

一方面,在不破壞礦物結晶格架的情況下,一部分化學成分可進入水;另一方面,岩石中可溶性鹽、難溶鹽以及不溶鹽還可以發生風化溶解。而水的化學成分極大地影響水的溶蝕作用,海水含有NaCl和其他各種鹽分,其溶蝕作用較淡水更強。當水中含有CO2時,水呈酸性,pH降低,水的溶解能力大大提高。此外,如水的溫度和礦化度,徑流和水循環的強度、岩石的破碎程度、水與礦物接觸的比表面積、礦物的化學成分和溶解度等因素均影響溶蝕作用的強度。

分類

根據溶蝕水的埋藏條件可分為:

岩溶上層滯水

岩溶上層滯水指在厚層灰岩包氣帶中,常有局部非可溶的岩層存在,起著隔水作用。

岩溶潛水

岩溶潛水是指在大面積出露的厚層灰岩地區廣泛分布著的溶蝕水。

岩溶承壓水

岩溶承壓水是指岩溶地層被覆蓋或岩溶層與砂頁岩互層分布時,在一定的構造條件下形成的溶蝕水。

入滲補給方式

在可溶性岩層裸露於地表的補給區,入滲補給有兩種方式:

灌式補給

一種為灌式補給,在低洼處匯集一定量的降水,通過漏斗或落水洞灌入地下,有時,整條河流通過這類洞穴潛入地下。

滲入式補給

另一種為滲入式補給,通過地面上微小的裂隙,較緩慢地滲入地下,匯入岩溶通道和地下河系之中。在岩溶地區,往往在幾百乃至上千平方千米之內,岩溶水可通過一個泉或泉群集中排泄。

分布

岩溶水的分布主要受岩溶發育規律控制。所謂岩溶就是指水流與可溶岩石相互作用的過程以及伴隨產生的地表及地下地質現象的總和。岩溶作用既包括化學溶解和沉澱作用,也包括機械破壞作用和機械沉積作用。因此,溶蝕水在其運動過程中不斷地改造著自身的賦存環境。
岩溶水在南方地區分布很普遍,水量豐富,對供水極為有利,但對礦床開採、地下工程和建築工程等都會帶來一些危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