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郊滾燈

溫郊滾燈

溫郊滾燈,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民俗,三明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在清流縣溫郊鄉有一種集競技性、娛樂性於一身的鬧新春活動,那就是“滾燈”。溫郊鄉溫家山的“滾燈”習俗,主要在逢年過節時舉行,從北宋末年開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活動主要有祭祀、滾燈、鬧燈等內容,意寓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2020年3月9日,溫郊滾燈入選三明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郊滾燈
  • 批准時間:2020年3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
  • 保護單位:清流縣溫郊鄉文化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道具製作,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溫郊鄉地處清流縣北部,距縣城31公里,北接林畲,南鄰余朋,西接嵩溪,東鄰明溪胡坊。轄4個行政村,共有22個自然村,多數自然村都在山區,較為偏遠,使得很多傳統民俗未受外界干擾而得以完整傳承。
滾燈,顧名思義就是地面上滾動的燈,它的外形酷似車輪,是溫郊鄉溫家山人每年正月都會舉行的民俗活動,從北宋末年開始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溫家山村是黃蜂進廚的地形,黃蜂最怕蜘蛛,村民寄望滾燈,用火將村中四處的蜘蛛網掃除,將蜘蛛趕走,又祈求滾燈明亮的火光能夠驅邪禳災,讓生活紅紅火火、團團圓圓、風調雨順,健康平安。

民俗內容

道具製作

每年大年初一開始,村民便上山砍竹,製作滾燈。滾燈以毛竹為主原料製成首先用毛竹製成竹架,車身內分六卦,外圍圓形;車軸使用老茶樹製作,以確保結實耐用;輪轂兩側開槽,固定2把竹篾製成的火把。滾燈做好後,會用滾燈藤(學名:藤石松)纏繞車輻,一為裝飾,二則阻擋火把上的火星飛濺。做好的滾燈,較大的直徑可達5米,小的也有2至3米。滾燈是不能滾回家的,因此製作好的滾燈會被放置在村中寬敞處。

主要活動

游滾燈: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三,每晚鑼鼓一響,村民們便自發出門滾燈,從村口社公作為起點,滾到村頭,再從村頭滾到村尾,在福興庵大坪前調頭。滾燈要6個村民形成一組才能滾動,在行進過程中既要保持滾燈的平衡,又要掌控好滾燈的前進速度,可謂集競技、娛樂於一身。火把隨著滾燈翻滾而舞動,多個滾燈蜿蜒逶迤如同長龍,所到之處,鞭炮山響、觀者如堵。從村頭到村尾來回巡遊,蔚為壯觀,滾燈年復一年越做越多,盛時全村有30多個滾燈。
謝燈:元宵節後,最後一天滾完燈,村裡的長者們就把滾燈帶到村口處,擺上供品,舉行謝燈儀式。除了車軸和扶手外,其他東西一律滾到山澗下,而後大家團聚一處,各自帶水酒和食品聚餐,稱之為謝燈酒。

文化特徵

滾燈除了有驅邪禳災的寓意,還有維持村莊建設秩序的作用,溫家山村地形狹窄,人口繁盛時有300多戶人家。若有些村民不自覺將屋檐挑出,強占公共街道,阻礙交通,勸說不聽,來年滾燈時,滾燈經過之處,會把強占街道的房屋、滴水屋檐,一掃而光,房主也不敢有任何怨言,長此以往便沒有人強占街道,千百年來溫家山的村道依舊寬敞。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溫郊滾燈習俗是溫家山人在生活中創造的民俗活動,體現了客家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展示了濃郁的客家地方特色和民俗風韻。
保護措施
溫郊滾燈項目保護單位為:清流縣溫郊鄉文化服務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5年3月5日,清流縣城大街小巷熱鬧非凡,溫郊地滾龍燈、里田旱船、賴坊走古事、李家五經魁等8支民俗隊伍齊聚城區,為市民展示一場民俗聯歡的饕餮盛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