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灸筒是由內筒(裝艾藥用)和外筒(裝內筒用)組合而成的一種特製的筒狀金屬灸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灸筒
- 屬性:金屬灸具
- 使用範圍:較大面積的灸治
- 主要分類:平面式和圓錐式
基本描述,主要分類,使用範圍,使用方法,材料,溫灸器裝入艾絨,溫灸穴位,灸後處置,施灸時間,使用特點,注意事項,
基本描述
溫灸筒是一種特製的筒狀金屬灸具,底部大多均有數十個小孔,筒壁亦有許多圓孔;上部有蓋,可以隨時取下。筒壁上安有一長柄,便於手持。內部有一小筒,可裝置艾絨和藥物。
主要分類
溫筒灸器有多種,常用的有平面式和圓錐式兩種,平面式適用於較大面積的灸治,圓錐式作為小面積的點灸用。
使用範圍
平面式適用於較大面積的灸治,圓錐式作為小面積的點灸用。
使用方法
材料
材料
溫灸器、清艾絨、溫灸中藥粉(五靈脂24克生青鹽15克夜明砂(微炒)6克白芷6克水蛭3克乾漆3克地龍3克乳香3克沒藥3克冰片3克共研細末,裝瓶防潮)、墊布(可用口罩代替),鬆緊帶等。註:溫灸中藥粉也可不用。
溫灸器裝入艾絨 溫灸器由內、外筒組成,使用時先將內筒取出,在底部先裝一層艾絨,撒上一層溫灸藥粉少許(用量約0.2g),再裝艾絨。溫灸藥粉的順序:裝四層艾絨三層藥粉,最上一層,最下一層必須是艾絨,按照四周壓緊,中間略松的要求將艾絨鋪平壓緊中央略高一些。四周略低一些。裝畢裝好後,將內筒放進外筒內,落到底部,要落實不能懸在半截。使用時將溫灸器底朝上,口朝下倒置,用火點燃溫灸器上口的艾絨,開始燃燒,此時將溫灸器正過來放在通風的地方。使已點燃的艾絨充分的燃燒,一般大約十分鐘左右,待上口艾絨燃燒成全黑時無黃綠色燃燒的艾絨時,蓋緊蓋子,待溫灸器底部的孔眼已有溫熱感時,即可使用,準備開始溫灸治療。灸背部臟腑俞穴前需將兩個溫灸器用鐵絲圈事先捆綁好,備用。注意:預燃不夠則施灸時艾火易滅,預燃過度則使用時艾火不耐久。
溫灸器裝入艾絨
溫灸穴位 施灸將灸筒(底面向下)隔幾層布(經驗:四個口罩形成的四層墊布,療效可靠,溫度穩定,若還燙可再加一層口罩墊布)放置在灸位上即可,以被灸者感到舒服,熱度足夠又不燙皮膚為佳。如果過一熱,則增加隔布層數,若已隔多層布仍覺過熱,可用布塊罩在灸筒上面,這樣出煙和進入空氣減少,筒的熱度即可減低。不夠熱則減少隔布,或將頂蓋敞開片刻。(但要小心不要讓筒傾倒)。為便於固定灸筒,可製做2個小鐵絲勾(或用鐵窗簾夾代替),其尾端繫於一繩(或鬆緊帶)的兩端,灸四肢偏外側的穴,如足三里穴等,將兩個鐵絲勾分別勾住兩側灸筒周壁上的小孔,這樣灸筒就可以自然固定於灸位上,不用人工扶持。施灸的另一方法是,將灸筒放入帶有鬆緊口的小布袋中,裝艾預燃後,蓋上頂蓋,但不要蓋嚴,否則艾火易滅。外面再適當裹以布塊,然後放在穴位上灸。此方法的優點是方便於灸上半身的穴位。如灸胸、背部穴,不必脫去衣服,將裹好的灸筒放在衣服內灸便可。這樣,靠衣服的附著壓力,灸筒可以固定,施灸的同時患者可以取坐位,甚至可以走動。用於頭面、手指、足心、骨尖(關節一處)、外生殖器等處施灸也比較方便,且基本上無煙,此法還可避免施灸時患者因脫衣而著涼。但此方法也有灸火比較容易滅的缺點。施灸時,患者須格外注意,一覺灸筒溫度略有下降宜及時鬆動裹在灸筒外面的布塊,或將灸筒頂蓋敞開片刻,灸筒溫度便會再度升高。注意:永遠保持溫熱不燙(溫灸器下與皮膚間的溫度41℃-43℃)的感覺時間到了規定的標準,對於老年人,思維不清楚的病人,皮膚麻痹冷熱不敏感的病人可藉助表測試保證施灸的溫度。
溫灸穴位
某些病症,如滲出性外傷及皮膚病、痔瘡等,不便於用以上方法熨灸,可將灸筒內的艾藥點燃後敞蓋放置灸筒於灸位下方熏灸,以局部溫熱、舒適為度,一般熏20~30分鐘。
灸後處置 灸後按順序取下溫灸器,注意輕拿輕放,不要燙傷病人,不要引火燒著布墊。一般不要將艾灰立即倒出,以防引起火災。等下次施灸,裝艾藥之前將艾灰倒出為妥。若長時間不灸,宜將灸筒清理乾淨後放置乾燥處保存。如內筒底面周壁內側已形成艾碳灰附著層並使孔眼堵塞變小,可用鐵絲清理筒內及孔眼,使附著的碳灰脫落。這些質硬的碳灰對濕瘡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將碳灰研細,以香油調,敷於患處。碳灰還可用於治腳氣,擦在足趾縫內,立即止癢,然此為臨時的效果,嚴重的腳氣病,可按關節炎常規灸法在腿部穴施灸。
灸後處置
施灸時間 一般無特殊講究,進食後不要馬上灸(如有食後腹滿等症為例外),不要空腹灸,其他時間均可。
施灸時間
使用特點
(1)灸筒由內,外兩個薄金屬板筒相套而成,內筒內燃艾絨,這樣可以防止火燼外散及防止灼傷皮膚。
(2)灸筒的施灸面直徑約為6cm。由於施灸面積比傳統艾炷灸、艾卷灸的面積增大,對機體的溫熱刺激效應也大為增強。有人顧慮,這樣大的施灸面會導致兩三個穴位同時被灸。實踐證明,這種現象會有,但對治療並無不利影響。
(3)馬氏灸筒是在30年代傳人中國的兩種日式灸筒的基礎上改制成的。主要的改進是取消了頂蓋的走煙孔,這樣施灸時,熱力能較好地下返,作用於施灸面。
(4)施灸時灸筒不懸起,而是隔著幾層布放在灸位上,這樣艾藥燃燒時蒸發出的水氣可以聚於施灸面,有利於皮膚對其中的藥用成分的吸收並使灸位皮表保持濕潤、舒適。
(5)可以基本上做到施灸時有味無煙。
(6)便於固定,可以由患者一人操作自灸。
注意事項
(1)避風寒夏日炎熱,擇涼爽之時灸(比如在早晨灸),但要避風。天涼時用灸,要注意保溫,比如在灸後背穴位時,可將上衣反穿(即衣服的前面朝後),灸後背上邊穴,扣上下邊的紐扣,灸下邊的穴則扣上邊的紐扣。也可不脫衣服,隔著衣服灸或採用前述第2種方法施灸。
(2)在每次{施灸}結束時,特別是治外感症,不要立即將灸筒拿開,使施灸面的溫度驟減。應以分次墊隔布的方式使施灸面的溫度逐漸下降,然後再將灸筒拿掉。這樣可避免風寒邪氣乘穴道大開而侵入。
(3)在施灸後還要注意穿衣保溫。施灸的時間,要嚴格掌握,施灸逾時可傷及人體內陰津,出現頭暈口乾舌燥咽部癢痛大便秘結等副作用。若出現傷陰的副作用暫時停灸幾天或減時間(減十分鐘灸)灸很快就可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