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泰安橋,跨鳳溪河,位於溫江縣城西門,原址即今通向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的橋(路面已看不到橋的痕跡,成為鳳溪大道的隱橋),原建築年代不詳。據乾隆版《溫江縣誌》載:“雙鳳橋,(縣城)西一里,兩水分流,一橋跨江,曾為彩鳳所棲,亦古景也。今將泰安移名雙鳳。”據此,該橋被稱作“雙鳳橋”應是清乾隆年間的事。此橋原為土橋,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長7丈(約23.3米),寬1丈(3.3米),磚卷五洞(孔)。清代有好幾位縣令、文人曾為此橋賦詩,民間也有《雙鳳朝陽的由來》的傳說。1956年,在原址上改建為混凝土路面。2002年溫江城市改造,新建鳳溪大道,雙鳳橋已不復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江雙鳳橋
- 別名:泰安橋
- 性質:橋的名稱
- 地點:溫江縣城西門
雙鳳朝陽由來
溫江西門外有兩條溪水順著牆往東流。一條名叫雲溪,離城只有十多丈;另一條叫鳳溪,離城有三、四百步。當時人煙稀少,城外住戶不多,但鄉里人來趕場,或進城做買賣,必須經過雲溪和鳳溪。先前這兩條溪都沒有橋,人們來往很不方便。夏天水大,要靠船渡;冬天水枯,就只有踩水渡河過溪,水冷刺骨,有人就用竹子編籠兜填石做橋墩,架上幾根木頭,蓋上樹枝草筋,再填上沙石泥土,搭成筢筢橋,確實都方便了。大家還在橋頭栽了兩排梧桐樹。梧桐樹長大以後,天上飛來兩隻好看的雀雀兒,趕場天有很多人在樹下看。有的說是野雞,有的說是喜鵲。有個老頭說:“啥子野雞、喜鵲喔,這是鳳凰!古人說過:‘鳳集高梧’嘛!”後來,有個娃娃用彈繃子把公鳳凰的腳打(bai)了,每天只有(bai)起腳去尋食。後來,這隻腳(bai)鳳不見了。它是不是死了?大家很擔心。
第二年,發了一場大水,把筢筢橋衝垮了,河坎也衝垮了,只剩下橋頭那幾根梧桐樹還長得青幽幽的,原先那隻母鳳凰也沒有飛走。沒有橋,這一下子,過河就惱火了。老百姓到衙門求縣大老爺拿錢修橋。縣官心想,修橋順應民心,也能顯示自己的政績,何況花不到好多錢,也就答應了。
橋修好了,取個啥子名字呢?有的說取名“積德橋”,有的說取名“同善橋”。有個老頭子說:“我看取名‘雙鳳橋’最好。你們看,那棵棲鳳凰的樹,不是還沒有被衝倒嗎?”有人說:“只有一隻鳳凰,哪裡是雙鳳喲!”老頭說:“既然這隻母鳳,水都沖不走,就是在等那隻公鳳凰回來嘛!”大家聽他說得有道理,就贊成取名“雙鳳橋”。雙鳳橋那頭還有一座朝陽橋,後來當地就流傳“雙鳳朝陽”的歌謠了。(選自《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四川成都市溫江卷》。講述/吳正祿 採錄/袁中行 選編時,個別字句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