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水鎮(貴州省習水縣溫水鎮)

溫水鎮(貴州省習水縣溫水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溫水鎮,隸屬貴州省習水縣,位於習水縣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4'至106°36',北緯28°21'至28°35',東臨石壕鎮、南臨仙源鎮和雙龍鄉、西接良村鎮和三岔河鄉、北抵大坡鄉,是黔北地區東出重慶、西進川南的主要交通交匯處。連線黔渝兩省市10個鄉鎮,是黔北地區重要的邊陲重鎮,素有“旱碼頭”之稱,是習水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167.43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137個村(居)民組,總人口55423人,其中常住戶數13354戶,常住人口3933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溫水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習水縣
  • 地理位置:習水縣東部
  • 人口:55423人
歷史沿革,基本信息,氣候和資源,環境與人口,民俗風情,招商引資,

歷史沿革

溫水是因大木林溶洞水冬暖夏涼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年至嘉慶五年(1766-1801)。溫水鎮道建驛館。
嘉慶五年至道光十八年(1801-1838),謝法真、穆繼賢農民起義被鎮壓,溫水設扎佐衙門,下設外委公房。
道光十九至道光二十年(1838-1839年),溫水設乾總街門,下設扎佐衙門,扎佐衙門在溫水和鐵匠壩分別設訊弁外委,訊弁外委下設班鳩井、火石岡、桑木埡、良村、雙龍場、何村六個塘房。(王少岩任乾總)
1839-1911年,溫水設溫水府經廳,府經廳下設乾總衙門,幹部衙門下設訊弁外委,訊弁外委下設塘房。(王少岩任經歷)
民國時期
1911-1913年,溫水大漢軍政府成立。(何時清任指揮官)
1913-1914年,溫水設分縣(李泰新任知事)。
1914-1930年,溫水設區團治所。
1930-1935年,溫水設區,稱第五區,轄溫水、永安、廉讓、安吉、三星、龍鳳、和睦、懷仁、三元、甲秀、孝友、淳厚、嘉善、雙龍13個鄉。
1935-1940年,溫水設聯保,轄永安、廉讓、安吉3個鄉。
1941-1948年,溫水設溫水區署,轄溫水、典禮、大坡、寨壩、條台、雙龍、仙源、官店、桃林10個鄉鎮。
1948-1950年,溫水恢復區建制,轄永安、廉讓、安吉3個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溫水被解放後)
1950年1月5日,溫水被解放,7日設溫水鎮解放委員會。
1950年2月14日,習水縣人民政府成立,溫水設溫水區人民政府。
1950年3月-1950年4月,溫水改設鎮公所,轄溫水、典禮、大坡、仙源4個鄉。
1950年4月-1951年4月,溫水臨時設縣,原鎮公所改制為區公所,轄11個保。溫水街上為第一、二保;羅漢壩為第三保;目里為第四保;爐村至丁角橋為第五保;七星台左右為第六保;莊上周圍為第七保;連白壩、典足壩為第八保;梨園壩為第九保;婁底為第十保;墳頭壩、青槓平至扇子溝為第十一保。
1951年4月至1953年,民主建政,溫水設鎮,轄自然村(將街道一、二保、沙溝頭、沙壩子、大黃溝並為自然村)、羅漢鄉(把良村所轄的大水劃歸溫水,與羅漢壩並建羅漢鄉)、目里鄉、星文鄉、梨園鄉、婁底鄉。鄉一級設人民政府。
1954年至1956年,溫水設溫水鎮人民委員會,所轄6個鄉也改為人民委員會。
1956年至1958年,溫水鎮撤梨園、婁底二鄉並為平原鄉,改羅漢鄉為大水鄉。
1958年至1961年,人民公社化初期,溫水設區,轄溫水、目里、大水、典足、平原、星文6個公社。期間,溫水區改為基層社,6個鄉改為管理區。
1961年至1966年,撤基層社恢復溫水區,所轄6個管理區恢復為人民公社。
1966年至1980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溫水設溫水區革命委員會,所轄6個公社改為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至1984年5月,溫水撤銷溫水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溫水區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至1992年,溫水區管理委員會改稱溫水區公所,將人民公社改為鄉,轄溫水、星文、典足、平原、大水、目里、小羅、大坡、龍燈、典禮10個鄉(鎮)。
1992年至2003年,溫水撤銷區公所,改為溫水鎮,將小羅、大坡、龍燈、典禮4個鄉撤併為大坡鄉。將溫水、星文、典足、平原、大水、目里6個鄉改為管理區,歸溫水鎮所轄。
2003年至今,撤銷6個管理區,合併為12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即溫水鎮轄星文、婁底、群英、梨園、典足壩、沙壩、橋頭、羅漢、大水、目里、爐村、下壩12個行政村和五星、文昌、和平3個社區居委會。

基本信息

溫水鎮位於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東部,與黔渝交界處的綦江縣石壕鎮接壤,東臨石壕鎮、南臨仙源鎮和雙龍鄉、西接良村鎮和三岔河鄉、北抵大坡鄉。是習水東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黔北地區重要的邊陲重鎮,全鎮轄12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137個村(居)民組,11927戶,52352人(其中農業人口46239人),非農業人口6113人)。
溫水鎮溫水鎮
地理坐標為東經106°24'至106°36',北緯28°21'至28°35',幅員167.43平方公里(航測面積),東至重慶108公里,南至遵義160公里,西至習水縣城42公里,北至江津130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是習水至重慶、赤水至遵義、習水至江津的主要交通幹線的交匯處,連線習水東部10個鄉鎮,有“旱碼頭”之稱。

氣候和資源

溫水鎮屬典型的雲貴高原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1025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1℃,平均氣溫33.5℃,平均最低氣溫-4.3℃,降雨量1020毫米,無霜凍期272天。
土地總資源1.7萬公頃,其中農業用地0.16萬公頃,土壤主要以黃壤、粗骨黃壤為主;水資源豐富,溫水河、大水河水量充沛;富含礦產資源,素有“梨園煤田”之稱;森林覆蓋率49%,主要以杉、松、雜木為主。

環境與人口

溫水鎮轄12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137個村民組,11927戶,52352人(其中農業人口46239人,非農業人口6113人)。幅員167.43平方公里,全鎮土地總資源251017.6畝,其中農業用地233730.2畝,建設用地5721.04畝。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覆蓋率49%,海拔1025米,年平均氣溫14℃,降雨量1020毫米,無霜期272天。

民俗風情

位於溫水鎮文昌大道西面500米的堯龍寺,依山而建,其前身為溫水文昌閣,1979年由文昌閣遷於此處,山中有殿,殿中有佛,殿中有洞,洞中有神,殿洞相存,佛神相伴,將道、佛兩教融為一體, 從遠處觀望,亭台樓閣,山石輝映,有如人間仙境是溫水歷史文化遺產的瑰麗明珠。溫水小手拳,又稱王(汪)家教、偷襲拳(源於峨眉羅門小手拳,相傳逾四百多年歷史)。
上世紀初,四川璧山人氏王照清教武傳襲於溫水,歷經幾代人演練、創新,形成了一個溫水小手拳這個獨特的拳種。溫水小手拳以其樸實,簡潔,動作靈巧多變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其風格獨特,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西南地區武術界影響很大。
2014年5月27日,溫水小手拳入選遵義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溫水民風淳樸,鄉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招商引資

據了解,被譽為“小手拳”之鄉的習水縣溫水鎮,在鎮黨委政府的積極努力下,對外通過多渠道多形式於2012年招商引資城鎮項目和食品工業園區項目總計17個,其中城鎮項目包括新建溫泉北路和河濱大道、汽車站、四星級酒店、度假山莊的修建等;現代農業項目包括黔北麻羊養殖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其中食品工業園區含馬鈴薯、菌類、辣椒、花椒、筍子等農副產品的加工。
溫水-習國酒店溫水-習國酒店
食品工業園區建設方面,羅力用了具體的數字展示取得的成果,他告訴記者,溫水農產品工業園總規劃2070畝,已啟動的一期規劃占地326畝,總投資1.3億元,擬建廠房32000平方米,園區主幹道1100米。已建成廠房21000平方米,一期規劃建成後,年產成品可達2.3萬噸,產值3億元。可年消化16萬畝土地生產的農產品和5000頭以上的大牲畜,直接提供就業崗位450個。2015年園區全部建成後,年產值可達18億元以上,可供就業6000人。
2013年溫水鎮總人口6萬人,城鎮人口2.5萬,建成城區面積僅1.8平方公里。羅力說,作為市列縣級示範小城鎮,這樣的發展規模和速度遠遠不夠。為適應園區建設帶來的產業、人流、物流的變化,溫水鎮高標準規劃了長3.5公里、寬40米的幸福大道,以及長1公里,寬28米的河濱大道和占地150畝的物流園區。啟動了總投資近10億元,高23層的四星級習國大酒店、三棟27層高樓組成的長廣新城小區、龍頭壩度假山莊、老政府片區改造、溫泉大道系列城鎮開發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