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消逝:關於臨終、死亡與喪親關懷》是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美)麥可·R·雷明和喬治·E·迪金森,由龐洋和周艷翻譯。
基本介紹
- 書名:溫暖消逝:關於臨終、死亡與喪親關懷
- 作者: 【美】麥可·R.雷明;喬治·E.迪金森
- 譯者:龐洋、周艷
- ISBN:9787121284625
- 定價:68.00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5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作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死亡教育”的總點擊量在全美國已超數億次。此書第八版編輯,詳細講述了常人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社會變老、臨終與死亡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書中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書中對“善終服務”“臨終關懷”“正視死亡”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書中介紹的應對死亡恐懼的各種觀念生動具體,易懂易行;並從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哲學等多種角度論證瀕死狀態、死亡與喪親關懷,意在幫助讀者樹立科學死亡觀,消除死亡焦慮與恐懼。
作者簡介
"Michael R. Leming,美國聖奧拉夫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教授,聖奧拉夫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人,曾開設死亡相關課程並教授超過35年。
George E. Dickinson,南卡羅來納查爾斯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老人學博士後、肯塔基醫學院死亡學博士後、康乃狄克大學醫學社會學博士後。"
內容簡介
作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死亡教育”的總點擊量在全美國已超數億次。此書第八版編輯,詳細講述了常人不願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社會變老、臨終與死亡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書中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書中對“善終服務”“臨終關懷”“正視死亡”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詳盡的說明;書中介紹的應對死亡恐懼的各種觀念生動具體,易懂易行;並從心理學、歷史學、人類學、哲學等多種角度論證瀕死狀態、死亡與喪親關懷,意在幫助讀者樹立科學死亡觀,消除死亡焦慮與恐懼。
作者簡介
"Michael R. Leming,美國聖奧拉夫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教授,聖奧拉夫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人,曾開設死亡相關課程並教授超過35年。
George E. Dickinson,南卡羅來納查爾斯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老人學博士後、肯塔基醫學院死亡學博士後、康乃狄克大學醫學社會學博士後。"
目錄
關於作者
前言
我們緣何要寫一本關於死亡和瀕死的書?
我們期望通過本書能實現什麼?
第 1章 死亡教育:正視瀕死、死亡與喪親之痛
當前人們對死亡和臨終話題的興趣
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興趣為何持續增加?——死亡之謎
別具一格的“死亡課”——死亡教育
死亡病因與預期壽命
“死亡教育”是為了活得更好
當代人的死亡觀
死亡,拒絕還是接受?
你懼怕死亡嗎?
冥想自己的死亡
第2章 與“死亡”一起成長和變老
童年
在孩子腦海中的“死亡”
向孩子解釋死亡和瀕死
請對孩子誠實和坦率
青春期
最初的身份危機與死亡焦慮
媒體的影響與死亡話題的交流
成年時期
恐慌與拒絕
反思與接受
個人成長
老年期
“老”就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
最好的告別,淡化死亡恐懼
實現圓滿,覓一處安息之所
第3章 從容應對老化的身體和靈魂
對疾病的理解和應對
身心機能衰退,當生活無法自理
死於癌症與心臟病
治療方案,無力回天的老年病症
姑息治療,保證最好的臨終生活質量
善終護理不是無所作為
臨終關懷運動
第4章 正視死亡的過程與喪親之痛
死亡的意義
時間意義:處理預後情況
空間意義:隔離與限制
價值意義:重評生命與死亡的價值
客觀和主觀意義:如何接受臨終現實與親者分離
社會情境意義:對環境的定義
庫伯勒羅斯的死亡五部曲
喪親之痛,如何迎接生命的終點
與瀕死的親人相處的壓力
幫助孩子面對即將去世的父母
面對瀕死的孩子
從醫療到照顧,有尊嚴地死去
應對喪親之痛
第5章 一生中可能經歷的死亡悲痛
父母經受失子之痛
失去胎兒或嬰幼兒
失子之痛
失去成年子女
兒童和青少年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父母
失去兄弟姐妹
失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成年人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配偶
失去父母
失去寵物
第6章 論自殺
對自殺行為態度的轉變
自殺的恥辱
自殺行為的定義
影響自殺行為的社會因素
年齡、性別、地區和婚姻狀況因素
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
對自殺行為的理論透析
涂爾幹的理論
衝突理論
擬劇化的視角
存在主義視角
心理學視角
貫穿生命周期的自殺行為
兒童自殺
青少年自殺
大學生與自殺
成年人自殺
老年人自殺
自殺模仿與媒體
如何看待“理性的自殺”
第7章 應對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應對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他殺
意外死亡
應對暴力死亡
事故
災難
謀殺
大屠殺
戰爭
21世紀的臨終關懷、死亡和喪親之痛:一種挑戰
前言
我們緣何要寫一本關於死亡和瀕死的書?
我們期望通過本書能實現什麼?
第 1章 死亡教育:正視瀕死、死亡與喪親之痛
當前人們對死亡和臨終話題的興趣
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興趣為何持續增加?——死亡之謎
別具一格的“死亡課”——死亡教育
死亡病因與預期壽命
“死亡教育”是為了活得更好
當代人的死亡觀
死亡,拒絕還是接受?
你懼怕死亡嗎?
冥想自己的死亡
第2章 與“死亡”一起成長和變老
童年
在孩子腦海中的“死亡”
向孩子解釋死亡和瀕死
請對孩子誠實和坦率
青春期
最初的身份危機與死亡焦慮
媒體的影響與死亡話題的交流
成年時期
恐慌與拒絕
反思與接受
個人成長
老年期
“老”就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
最好的告別,淡化死亡恐懼
實現圓滿,覓一處安息之所
第3章 從容應對老化的身體和靈魂
對疾病的理解和應對
身心機能衰退,當生活無法自理
死於癌症與心臟病
治療方案,無力回天的老年病症
姑息治療,保證最好的臨終生活質量
善終護理不是無所作為
臨終關懷運動
第4章 正視死亡的過程與喪親之痛
死亡的意義
時間意義:處理預後情況
空間意義:隔離與限制
價值意義:重評生命與死亡的價值
客觀和主觀意義:如何接受臨終現實與親者分離
社會情境意義:對環境的定義
庫伯勒羅斯的死亡五部曲
喪親之痛,如何迎接生命的終點
與瀕死的親人相處的壓力
幫助孩子面對即將去世的父母
面對瀕死的孩子
從醫療到照顧,有尊嚴地死去
應對喪親之痛
第5章 一生中可能經歷的死亡悲痛
父母經受失子之痛
失去胎兒或嬰幼兒
失子之痛
失去成年子女
兒童和青少年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父母
失去兄弟姐妹
失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成年人經受喪親之痛
失去配偶
失去父母
失去寵物
第6章 論自殺
對自殺行為態度的轉變
自殺的恥辱
自殺行為的定義
影響自殺行為的社會因素
年齡、性別、地區和婚姻狀況因素
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
對自殺行為的理論透析
涂爾幹的理論
衝突理論
擬劇化的視角
存在主義視角
心理學視角
貫穿生命周期的自殺行為
兒童自殺
青少年自殺
大學生與自殺
成年人自殺
老年人自殺
自殺模仿與媒體
如何看待“理性的自殺”
第7章 應對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應對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
他殺
意外死亡
應對暴力死亡
事故
災難
謀殺
大屠殺
戰爭
21世紀的臨終關懷、死亡和喪親之痛:一種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