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斯頓·斯潘塞·邱吉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斯頓·斯潘塞·邱吉爾
  • 外文名:Churchill,Sir Winston
  • 出生日期:1887年11月30日
  • 職業:英國政治家、演說家、作家
溫斯頓·斯潘塞·邱吉爾(Churchill,Sir Winston,1874-1965),英國政治家、演說家、作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英國首相。
1887年11月30日出生於英格蘭牛津郡伍德斯托克附近華麗的希倫海姆宮中,8歲上學,14歲進入哈羅公學,1893年考進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1895年畢業後進入第4驃騎兵團任騎兵少尉,從此開始他自幼嚮往的戎馬生涯。1899年邱吉爾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首次參加競選失敗,1900年再次競選獲勝,被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完成了人生的重大轉折,開始了為之奮鬥終生的政治生涯。
1911年,邱吉爾擔任海軍大臣。此時歐洲風雲緊急,德國力量的膨脹嚴重威脅著英帝國的霸權地位。他改組海軍部,建立海軍參謀部,改良海軍的裝備,使海軍撥款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積極促動政府對德宣戰。第—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又自作主張、派海軍艦隊攻打土耳其,以求從背後襲擊奧匈和德國,結果英軍慘敗。1915年被迫辭職。1917年7月,他又出任勞合·喬治政府的軍需大臣。他改組臃腫的機構體制,大刀闊斧地開展工作,且促成了大規模的坦克生產,使軍需供應屢屢獲得前線的好評。
1924年11月,保守黨領袖鮑德溫組閣,年屆半百的邱吉爾當上內閣中地位僅次於首相的財政大臣。但他對財政事務所知甚少,上台後下令恢復金本位制,此舉很快被證明是錯誤的。1929年保守黨因無力解決失業和工人運動等嚴重問題而被迫讓位給工黨,邱吉爾則再度下野,此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賦閒十年之久。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在朝野的強大壓力下,張伯倫於3日下午改組內閣,邱吉爾出任海軍大臣。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對法、荷、比、盧等發動突然襲擊,張伯倫在一片責難聲中狼狽下台,邱吉爾首次出任首相兼第一財政大臣和國防大臣,盼望已久的時刻終於在他65歲時到來了。5月13日,邱吉爾以首相的身份在下院發表著名演說:“我所能奉獻的,只有血和汗、苦和淚……我們的目標是什麼?勝利--是不惜一切代價贏得的勝利,……因為得不到勝利就得不到生存。”
在希特勒閃電式進攻下,法英軍隊全線潰敗。6月22日,法國宣布投降,德軍逼近英吉利海峽,英倫三島的存亡到了關鍵的時刻。邱吉爾首相臨危不懼,堅定沉著地擔負起挽救民族於存亡關頭的重任。他號召英國人民行動起來,為抵抗法西斯的入侵而奮鬥。他組織實施敦刻爾克英軍和法軍撤往英國,保存有生力量;調動英國軍隊,保持高度警惕,準備迎擊法西斯的入侵。他指揮英國皇家空軍,在8月10日一9月14日頑強地抗擊來犯的敵機,使德軍始終未能獲得制空權,未能踏上英倫三島一寸土地。邱吉爾堅定不移的意志和鏗鏘有力的話音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民的鬥志和信心。9月下旬,他成為保守黨的領袖,得到最為廣泛和普遍的支持。
在國內總動員的同時,邱吉爾積極調整外交政策,開展外交活動,爭取美蘇兩大國的支持。1941年3月8日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該法案的通過應該說是邱吉爾外交上的—大成功。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晚邱吉爾發表了那篇著名的廣播演說,表示願意立即同蘇聯聯合對德作戰:“俄國所受到的威脅,也就是我國和美國所受到的威脅……我們只有一個目標,一個堅定不移的目標,那就是決心摧毀希特勒和納粹政權的一切餘毒。任何一個繼續戰鬥抗擊納粹主義的國家和個人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邱吉爾的積極態度大大促進了戰時英美蘇二國聯盟的實現。7月12日英蘇兩國簽署協定表示願意攜起手來共同對德作戰,決不同德國單獨講和。1941年8月9日邱吉爾與羅斯福首次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外舉行首腦會議。14日雙方簽署象徵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的“大西洋憲章”。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終於和英國“在同一條船上了”。邱吉爾當即前往華盛頓,與羅斯福進行20多天的會談,並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爭取美國出兵北非的保證,並建立英美聯合參謀長會議。
1943年初,盟軍在北非取得重大勝利。1月中旬,英美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談。邱吉爾放棄在1943年跨越英吉利海峽作戰的原意,主張選擇“歐洲柔軟的下腹部”地中海巴爾幹地區作戰。會談後發表要法西斯軸心國“無條件投降”的原則,排除了對“單獨媾和”可能性的任何探測。同年5月,邱吉爾再次赴美商談地中海作戰計畫。但美國贊成儘可能早地跨越海峽作戰。經過多次斡旋,最後決定7月中旬攻打義大利,跨越海峽作戰開闢“第二戰場”又被推到1944年。邱吉爾因過多考慮英帝國的殖民利益,把歐洲戰爭的主要負擔長久地壓在蘇聯身上,使蘇聯的處境十分困難。
1943年9月8日義大利宣布投降後,邱吉爾仍只在口頭上支持跨越海峽作戰的“霸王”行動計畫,暗中籌劃佯攻法國實打挪威的“木星”計畫。1943年11月27日,邱吉爾、羅斯福、史達林在德黑蘭舉行戰時第一次“三巨頭”會議,討論和決定未來的行動計畫,為在1944年開闢第二戰場達成協定。1944年6月6日盟軍渡過海峽在法國登入反攻的壯舉終於實現了。邱吉爾為了英國的民族利益,出於他反對共產主義的本性,一再延續第二戰場的開闢,意圖使蘇聯在對德戰爭中兩敗俱傷。他後來在戰爭回憶錄中寫下最後一卷《勝利與悲劇》,認為反法西斯戰爭的結束是勝利,而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則是莫大的歷史悲劇。
1944年8月,邱吉爾向美國提出利用進軍義大利之便直搗中歐,先於蘇軍抵達維也納,但美國堅持按原定計畫,在法國西南部登入,配合諾曼第登入的盟軍。此時似乎人人感到戰爭很快就會結束,邱吉爾開始考慮義大利、東歐和巴爾幹地區的政治問題。10月8日邱吉爾訪蘇,但未解決主要問題,史達林答應結束對德戰事後即對日宣戰。12月,邱吉爾為了維護英帝國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派兵鎮壓希臘人民的革命運動。1945年2月,“三巨頭”在雅爾達舉行第二次會晤,討論戰後的世界政治問題。邱吉爾為防止蘇聯的威脅,力主與法國一道四方分區占領德國。會議還決定成立聯合國組織,並就波蘭問題達成協定。但邱吉爾對會議結果不滿,覺得西方大國對蘇聯讓步太多。在戰爭即將勝利的時刻,邱吉爾又主張盟軍迅速越過易北河,搶在蘇聯之前占領柏林,但遭到美國的反對。邱吉爾十分懊喪,認識到英國確實已力不從心。
1945年5月7日德國無條件投降,歐戰結束,邱吉爾的戰時聯合政府是否還需要便成了突出的問題。7月5日議會進行大選。7月15日邱吉爾前往波茨坦參加第三次首腦會議,會議期間回國聽候大選結果。7月16日大選揭曉,保守黨失敗,邱吉爾在勝利來臨的時候下了台。7月26日晚,邱吉爾向國王提出辭呈,並婉言謝絕國王欲授的嘉德勳章。邱吉爾就這樣結束了他為時5年的戰時首相生涯,但他為挽救英國命運、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消滅法西斯主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所作出的重大貢獻卻永遠不會為英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所忘記。
1946年3月5日,邱古爾訪問美國,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打響了“冷戰”的第一槍。1951年10月,保守黨大選獲勝,邱吉爾以77歲高齡再度拜相組閣。但和平時期的形勢和任務與1940年時已大不相同。1955年4月5日,邱吉爾辭去首相職務,宣告退休。1965年1月24日,邱吉爾在倫敦因病逝世。享年91歲。主要著作有《英語民族史》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