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在國內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上溫州方言本身的特殊性和複雜性,使得溫州方言和溫州話在漢語諸方言裡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受到海內外研究漢語方言學者的普遍關注和一致重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話的探索與傳承
- 使用地區:溫州市
節日起源,各地習俗,
節日起源
溫州古稱“甌”,春秋戰國為甌越地。後來甌越人雖融入漢族,但語言上仍留下影響,今天的溫州話里仍可找到甌越語的底層。據文獻資料推測,溫州話形成於唐五代,南宋時穩固下來。
歷代有不少學者對溫州方言卓有研究,如宋代戴侗明代姜準,清代余國光、謝思澤、林大椿、陳虬,近人張玉笙、葉蘅、黃紹裘、謝用卿、楊紹廉、包筱清、鄭衡等,還有在歌諺、劇注中使用溫州詞韻的潘窮明、陳適、王季思等。其中很多有關溫州話寫錄形式的介紹、評定及詞源材料,不僅對溫州方言,也對吳語研究和近代漢語研究頗有價值。
各地習俗
△邱子靜的《由溫州話成語說起》(台灣《中華文藝》1981年22卷4期);
△中島乾起(日)的《浙南吳語基礎語彙集》(1983年東京外國語大學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出版)等。
研究溫州話語法的有:
△傅佐之的《溫州方言的形容詞重疊》(《中國語文》1962年第1期);
△游汝傑的《溫州方言的語法特點及其歷史淵源》(《復旦學報》1980年增刊語言學專輯);
△游汝傑的《溫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語法現象及其在台語裡的對應表現》(《吳語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楊乾明的《溫州方言量詞》(《吳語論叢》同上);
△潘悟雲的《溫州方言的指代詞》(《溫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陶梨梨的《溫州方言形容詞表示法》(《溫州會刊》1991年第7卷第2期);
△陶梨梨的《溫州方言的構詞和詞序特點》(《溫州會刊》1991年第7卷第6期);
△陶梨梨的《溫州方言助詞的運用》(《溫州會刊》1992年第8卷第2期);
△鄭張尚芳的《溫州話中相當“著”“了”的動態接尾助詞及其他》(《漢語方言體貌論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研究溫州話歷史的有:
△張琨(美)的《溫州方言的音韻歷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三十二本,1971年,台北);
△吳其安的《溫州方言的壯侗語底層初探》(《民族語文》1986年第4期);
△鄭張尚芳的《溫州方言源流探索》(《溫州探索》1990年第1期)等。
除研究溫州話外,還有研究平陽甌語的:
△顏逸明的《平陽甌語音系》(《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
△顏逸明的《甌語稱謂錄》(《吳語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陳承融的《平陽方言記略》(《方言》1979年第1期);
研究蠻話的有:
△傅佐之和鄭張尚芳的同名文章《平陽蠻話的性質》,同時發表在《方言》1985年第2期。
研究浙南閩語的有:
△溫端政的《浙南閩語裡形容詞程度的表示方法》(《中國語文》,1957年第12期);
△溫端政的《浙南閩語裡的“仔”“子”和“助手”》(《中國語文》1958年第5期)。
另外,溫氏著有《蒼南方言志》(語文出版社1991年出版),為溫州地區第一部方言志專著,以同時介紹一個縣的五種不同方言而別具特色。
建國後,對樂清方言的調查研究工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50年代末,杭州大學中文系曾用現代語言學方法對樂清方言作了初步調查,整理了樂清方言音系,並與國語音系比照,刊於《浙江方音集》。
進入21世紀,信息技術為語言學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推動力。全球一體化、生活快速化、網路現代化、語言信息化成為這個時代的主要特徵。方言研究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溫州方言在漢語言中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溫州發展模式在中國經濟中又具有特殊的現實地位。如何在整理溫州話歷史資料的基礎上,把溫州方言研究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成為我們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我們已經成立溫州方言信息CAI研究課題組。繼此書之後,我們還將推出系列多媒體CAI軟體、溫州方言叢書、溫州方言語音資料庫、溫州方言語音智慧型識別系統,我們甚至有計畫將溫州話這一中國方言文化中的奇葩通過國際網際網路傳播到全世界。
在溫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們已經成立溫州方言信息化研究課題組。繼此書之後,我們將陸續推出多媒體CAI軟體、溫州方言叢書、溫州方言語音資料庫、溫州方言語音智慧型識別系統等。以溫州方言為特色的專業網站也已在籌建之中。我們計畫將溫州話這一中國方言文化中的奇葩通過各種手段傳播到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