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49年5月7日溫州解放以後,5月15日,在溫州市軍管會的領導下,召開了溫州市藝術工作者協會籌備會,公推張明曹為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地點:溫州市
- 性質: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 類別:組織機構
文聯簡介,歷史沿革,
百科名片
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文聯簡介
55年前,甌越大地107位作家藝術家就聚集一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溫州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隊伍從最初戲曲、曲藝、美術等幾個小協會到今天市文聯擁有11個縣(市、區)文聯和作協、劇協、音協、舞協、美協、攝協、書協、民協、曲協、影視協十大協會、詩詞學會等5個學會以及溫電文聯等27個團體會員;從當時100多位文藝工作者到現在市屬協會的近3000名文藝家會員。
我市文藝家(僅以現在溫州或過去在溫州期間創作的)出版的文學著作有近300部,編演的劇目有近200個,拍攝的影視作品有20多部200多集,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民間文藝作品更是多得難以數計。其中國內文藝界的主要獎項,從五六十年代各種全國和華東比賽到新時期里中宣部的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的文華獎、群星獎,全國文聯的曹禺獎、梅花獎、金鷹獎,廣電部的飛天獎,還有全國美協、攝協、書協、民協、曲協等各種大獎的名冊上,都有我市作品出現。使我市享有了“南戲故鄉,戲劇大市”、“歌舞之鄉”、“書法大市”、“工藝美術之鄉”、“全省青年作家團體冠軍”等等美譽。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7日溫州解放以後,5月15日,在溫州市軍管會的領導下,召開了溫州市藝術工作者協會籌備會,公推張明曹為主席。會議討論了章程草案,提出“改造舊有藝術,發揚新興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宗旨,下設戲劇、音樂、繪畫、藝術教育四個小組,分別在全市愛好藝術人士和各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及中國小教師中發展會員。5月23日,在溫州中山公園禮堂召開成立大會,到會會員一百餘人。通過會章後,選舉出溫州市藝術工作者協會委員會執行委員11人,候補委員11人,張明曹為主席。1949年底,先後成立了美術工作者協會、音樂工作者協會、文學工作者協會、戲劇工作者協會。
1951年5月成立了溫州區、市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領導籌備小組。同年6月3日至6日,在溫州市總工會禮堂,召開了溫州區(市)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到會的有瑞安、平陽、樂清、青田、泰順、玉環、永嘉、文成等縣的代表,及本市文學、美術、戲劇、音樂、鼓詞、說書等協會代表以及特邀代表等共107人。中共溫州地委宣傳部部長鄭伯永到會作了“關於今後文藝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的講話; 馬驊代表籌委會作今後工作計畫報告;沙兵、朱昭東、黃湘娟等作專題發言。大會以協商的方式,選舉產生了溫州區(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執行委員53人,常務委員13人。主席馬驊,副主席葉曼濟、張豐。從此,溫州區、市文學藝術工作者有了自己的正式組織,它標誌著全區(市)文學藝術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限於當時條件,文聯並無專門的機構設定、專職人員以及辦公場所。
1954年12月27日,溫州市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會議。後來,由於仍然沒有編制、沒有辦公場所等種種原因,市文聯沒有繼續開展工作,組織無形消失。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溫州市文聯因組織早已消失,無活動。
1976年10月至今 粉碎“四人幫”後,溫州地、市分別成立了文聯籌備小組。1981年10月,溫州地、市合併,重新成立了文聯領導籌備小組,在市委的主持下,籌備召開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82年2月24日至27日,溫州市第二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溫州軍分區禮堂隆重召開,各縣的代表和市區文學、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曲藝以及民間文學研究會等有關代表和部分名譽代表共337人出席了會議。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聯籌備領導小組組長吳軍致開幕詞,文聯籌備組副組長葉大兵作了題為“加強團結,繁榮創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奮鬥”的工作報告,會議通過了新的文聯章程,選舉產生了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99人,並選舉產生了正副主席。主席吳軍,副主席方家溪、方介堪、葉大兵、郁宗鑒,秘書長葉大兵(兼),副秘書長陳又新、渠川、何瓊瑋,聘請董銳為名譽主席。會議期間,文聯所屬各協會分別召開了代表大會,選舉出新的理事會,產生了正副主席。同年3月文聯黨組建立,吳軍任黨組書記,葉大兵、陳又新、渠川任黨組成員。1985年吳軍辭去黨組書記職務,陳又新任黨組書記,黨組成員有渠川、黃嘉善、吳天林。 1989年6月13日至14日,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在雪山飯店隆重開幕,會議選舉出溫州市文聯第三屆委員會委員50人,並由委員會選舉產生了正副主席。主席吳軍,副主席陳又新、潘忠樂、劉文起,秘書長劉文起(兼),副秘書長呂人俊、沈國鋆 ,顧問方家溪、馬驊、郁宗鑒。市三屆文代會前夕,市文聯將原所屬十個文藝工作者協會改名為十大文藝家協會,並分別召開了代表大會,選舉出新的理事會,產生了正副主席。這十大文藝家協會是作家協會、戲劇家協會、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攝影家協會、書法家協會、民間文藝家協會、曲藝家協會、電影電視家協會。同年7月27日,根據市委宣傳部[1989]29號檔案通知,市文聯黨組增補了劉文起、呂人俊為黨組成員。1992年1月劉文起任黨組副書記,黃嘉善為黨組成員。此時,黨組書記為陳又新,副書記為劉文起,黨組成員呂人俊、黃嘉善。
1994年6月19日至20日,溫州市文聯第四次代表大會在市少藝校禮堂召開。300多位與會代表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由52位委員組成的第四屆委員會,並選舉產生了新的文聯領導班子。主席劉文起,副主席黃嘉善、沈國鋆 、翁煥新、林劍丹、張思聰,秘書長沈國鋆(兼)。聘請吳軍為名譽主席,馬驊、方家溪、郁宗鑒、陳又新為顧問。劉文起任黨組書記,黃嘉善、沈國鋆為黨組成員。
1999年12月22至23日,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次代表大會在市區召開。大會討論通過修改後的市文聯章程,並經民主選舉產生了57名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和正副主席,任命了正副秘書長,聘請了名譽主席和顧問。主席張思聰,副主席黃瑞庚、鐘求是、黃方渺、林劍丹,鐘求是兼任秘書長,陳出新為副秘書長,聘請吳軍為名譽主席,馬驊、方家溪、陳又新、戈悟覺、沈國鋆 、翁煥新為顧問。黃瑞庚任黨組書記,張思聰任副書記,鐘求是為黨組成員。
2000年7月成立了中共溫州市文聯黨總支,同時,所屬十大文藝家協會和五家代管協會也先後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並選出了臨時黨支部書記。 溫州市文聯原在墨池坊市農委貧下中農協會大院內辦公,後由於市公房統一調劑改建,暫遷至墨池坊1號原溫州市委院子內,後於1984年春遷至墨池坊23號現址。
文在線上關內部設二室一部。辦公室負責日常辦公事務,以及財務、後勤、保全、人事管理、檔案工作等。創作研究室負責全市的文藝動態信息收集,組織創作研討,策劃文藝活動等工作,並負責刊物、報紙的編輯出版。組織聯絡部負責與各縣文聯、各文藝家協會的工作聯絡,在必要的時候,組織實施輔導培訓。2000年,文聯根據自身建設的需要,內設了文化發展部,負責相關的經濟活動及發展事宜。
1981年,市文化局創作辦公室創刊《文學青年》雜誌,何瓊瑋任副主編,後渠川調入市文化局,由渠川擔任主編。1982年5月文聯成立後,《文學青年》劃歸文聯主管,由陳又新接任主編,副主編為莊南坡、吳明華。《文學青年》雜誌由茅盾先生題寫刊名,1983年公開向全國發行,鼎盛時期郵局發行達八萬份,在全國與《青年作家》、《萌芽》、《青春》齊名,人稱“四小名旦”。1983年,在《文學青年》基礎上,文聯創辦“文學青年函授部”,面向全國招生。1987年,《文學青年》因故停刊。期間,文聯創辦了《溫州文藝報》。1990年,文聯決定恢復文學期刊,取名《溫州文藝》,後改名《溫州文學》,由劉文起任主編、張執任任副主編,後增加吳琪捷任副主編。1999年,第五屆文代會後,《溫州文學》雜誌由張思聰任主編,吳琪捷任副主編。九十年代中,文聯根據輔導培訓的需要,創辦了《少年文學報》,主要發表小學生的作文習作,現根據形勢需要改為《溫州少兒》月刊(已停刊)。2005年起出版綜合信息報《溫州文藝界動態》,每月出刊一期。
2005年8月21日—23日,溫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六屆代表大會在市政府大會堂召開,中共溫州市委書記王建滿、市領導連正德、劉奇、馬以、包哲東,阮暉、喬吉林、黃德康、曹國旗、鞠建林、錢成良、姜嘉鋒等出席了開幕式,王建滿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聽取了張思聰代表市文聯五屆委員會作的工作報告,討論通過了溫州市文聯章程,選舉產生了市文聯六屆委員會。鄭朝陽當選為主席,鐘求是、吳琪捷、徐順聰、金文平當選為副主席。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祖共兼任中共溫州市文聯黨組書記,鐘求是為副書記。經主席提議,陳出新為秘書長,蔡雪楨為副秘書長。市文聯六屆委員會還聘請吳軍、張思聰為名譽主席,馬驊、方家溪、陳又新、戈悟覺、沈國鋆、翁煥新、黃嘉善、劉文起、黃方渺、林劍丹為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