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人民廣播電台

溫州人民廣播電台

溫州人民廣播電台擁有五個頻率:FM94.9溫州新聞廣播、FM103.9溫州交通廣播、FM88.8溫州經濟生活廣播、FM100.3溫州音樂之聲、FM93.8溫州綠色之聲。設有欄目79個,全天24小時不間斷播出,每天播出廣播電視節目170多個小時。溫州人民廣播電台節目錄製、播控、傳輸、發射系統全部採用當今世界上先進水平的數位化進口設備,技術裝備水平居全國地市級電台前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州人民廣播電台
  • 正式播音:1950年1月
  • 地區:華東地區
  • 頻率數:5
簡介,國民黨的發射設備,回憶大喇叭的日子,拿歌譜聽廣播學歌,市長買不到收音機,播音員的雞子費,

簡介

溫州人民廣播電台於1950年1月正式開始播音,是我國華東地區最早開播的電台之一廣播信號採取中波、調頻兩種技術手段發射,功率大、信號強,直接覆蓋溫州市全境以及台州、麗水等周邊地區共約一千萬人口,目前固定廣播聽眾已達500萬人。權威調查機構賽立信媒介研究公司2009年4月份對溫州地區廣播市場收聽率調查顯示:溫州電台在溫州地區的廣播市場中占了80%的份額。廣播系列頻率的平均廣告千人成本都在10元以下,可以和一些覆蓋全省的省級電台相媲美。

國民黨的發射設備

對於當時開播的盛況許多人已經忘卻,可是,對當時簡陋的播音和發射設備,許多“老廣播”記憶猶新。 1953年到廣播電台工作的金駿聲老人回憶,當時的設備基本上是舊的,從國民黨部隊那裡接收過來的。剛解放的時候,國家百廢待興,各種物資都很貧乏,有舊的設備已經是不錯了,許多地方還沒有,溫州人民廣播電台成立算早的。
職工義務勞動職工義務勞動
在溫州人民廣播電台的一份官方資料上,有一段文字這樣記載當時的設備情況:溫州電台1950年開播時,機器設備簡陋,一台300瓦的發射機是從國民黨溫州空軍氣象站接收來的美制OE軍用報話機改裝而成,還有一台美制BC779型收訊機。 當時電台的辦公地點在九山河,後來搬到公園路辦公,當時的發射天線只有15米高,用毛竹架在木頭電線桿上面,比起現在的發射塔,可謂小巫見大巫。 對剛開播時的節目安排,1950年到電台當播音員、2009年88歲的王松貞老人說,當時主要播一些時事新聞、政府公告、天氣預報等,天氣預報是老百姓比較關心的,安排在節目的後面播出,市民都會認真聽。 據王松貞老人回憶,當時的廣播除了播報新聞外,特別注重服務,像肉價、雞蛋價格等都會播,文藝類的節目較少,除了一些革命歌曲外,就是溫州的地方鼓詞演唱。

回憶大喇叭的日子

家住市區華蓋里的潘如海老人至今保持著一個習慣,每天早上手持收音機上華蓋山邊聽新聞邊散步,今年81歲的他說,聽廣播這個習慣已經有60來年。 他說,記憶最深的是五馬街口的大喇叭,從溫州人民廣播電台成立不久就開始安上了,每天會準時播報新聞、氣象等,他的許多革命歌曲都是從大喇叭里學的。 潘如海老人說,五馬街口的大喇叭直對著新華書店,每天廣播開始後,總有許多人圍在大喇叭周圍聽廣播,許多人連廣播播音員的開場白和結束語都能學得惟妙惟肖。他說,在大喇叭下面聽廣播,是當時廣大市民最主要的娛樂之一,記得有一次,五馬街的大喇叭壞了,他和許多朋友像趕集一樣趕到大橋頭的大喇叭那裡去聽。當時的收音機很少,市民買不起也買不到。
金駿聲老人到廣播電台上班之前,因為演唱方面的才能,已經是電台業餘歌詠團的成員。他說,當時他經過五馬街口第一次見到大喇叭的時候還很奇怪,這個東西能發出聲音。進了電台之後,才搞懂。 他說,廣播電台成立之後,無線頻率的覆蓋率不是特別高,加上收音機等接收設備的短缺,當時的大喇叭是市民最主要的收聽工具,後來才逐步有了入戶小廣播、收音機的普及等。 王松貞老人說,當時,在大喇叭里聽新聞、聽歌曲、聽氣象是一種時尚。

拿歌譜聽廣播學歌

看到本報“解密溫州”欄目組發出的預告後,熱心市民蔡飛立老人專門給我們打來電話,講述了自己當時在家對面的單位里聽廣播學唱革命歌曲的美好回憶。 蔡飛立老人說,溫州人民廣播電台開播時,自己剛15歲,家住小簡巷的他小時候家裡並不富裕,根本沒錢買收音機,而廣播裡有一個“每日一歌”的欄目,每晚播一首歌。小時候特別想學,剛好附近大簡巷有一家單位,為豐富大家的娛樂生活,這個單位里幾乎每晚都把收音機搬出來,給大家聽,並組織孩子學唱歌。 蔡飛立老人說,當時的場面很美,一個大大的收音機擺在桌上,前面是一排小凳子,許多大人小孩都擠在收音機前面,生怕自己把裡面的內容聽差了。他說,也許是他們提前知道了播放歌曲的內容,這個機關單位的一位阿姨還專門油印了歌譜發給每個孩子,現在回想起來還感到很溫暖。 據他回憶,當時廣播裡唱的歌幾乎都是一些革命歌曲,像《解放區的天》等歌曲,當時唱的人特別多,很流行,他現在還記憶猶新,還能哼的出來的《支前小調》就是那時從廣播裡學的。蔡飛立老人說, 剛解放時溫州的收音機特別少,自己剛剛國小畢業,一有學歌他就參加。 他說,為了回憶這段難忘的故事,在溫州人民廣播電台成立40周年之際,自己專門寫了一篇回憶當時跟廣播學歌的文章,還被電台錄用播出了。
當時人員花名單和頻率波段調試的批覆當時人員花名單和頻率波段調試的批覆

市長買不到收音機

說起廣播,金駿聲老人有說不完的故事。他說,在剛解放的時候,收音機是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別說普通市民買不起、買不到,連當時的溫州市長也買不起。 金駿聲老人說,時任溫州市副市長曾紹文,後來擔任溫州市長,就曾經托他買過一台舊的收音機。 在調入電台之前,金駿聲曾經在市政府工作過,到了電台之後,曾紹文市長專門給他寫了一張條子,委託他買一台舊的收音機。他說,當時的溫州市場上幾乎沒有收音機賣,大家一個月的工資才30來元,也買不起。接到市長的條子後,他專門找了電台修理部的同事,托同事從回收的破舊收音機中找了一台修好後給了市長,當時的價格好像是幾元錢,已經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了。 金駿聲說,國民黨時期的一些達官顯貴的收音機都給沒收了,民間收音機很少有。 一些老同志回憶,機關的會議室里偶爾會有收音機,供大家集體收聽、學習用。 對當時的播音,金駿聲老人說,廣播的主要聽眾是人民大眾,播音有國語的,也有溫州方言的,許多節目以溫州方言播音為主,到改革開放前,還有用方言播音的。
溫州檔案館裡一批珍貴檔案溫州檔案館裡一批珍貴檔案

播音員的雞子費

在溫州檔案館裡,記者找到了一份珍貴的資料,是當時溫州人民廣播電台的上級主管機關華東人民廣播電台發來的公函,這份手寫體的公函上面,記者看到了當時用大米劃撥事業費的記載。 播音員作為當時的特殊照顧群體,還享受一項特殊的補貼——雞子費,對於雞子費是一種怎樣的費用,許多人已經忘卻,金駿聲老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種費他也記不得了。 幾經周折,記者找到了88歲的王松貞老人,她是溫州電台最早的播音員之一,當她聽到雞子費這三個字時,王松貞老人像孩子般地哈哈大笑起來。 她高興地說,你們是不知道的,雞子費其實就是每天給播音員兩個雞蛋的補貼,她說雞子是一些北方人對雞蛋的表述,可能寫這個公函的人是北方人,所以就寫了雞子費。據王松貞老人介紹,當時的雞蛋是1毛錢3個,給播音員每天發兩個雞蛋是特殊待遇,為了保護嗓音,他們都是生吃的。 據她介紹,解放初期,溫州國語說得好的人不多,因為她有在北京生活10年的基礎,在一次話劇表演中被當時的地委宣傳部長發現,從一國小教師被推薦到了電台。 她說當時的播音設備很簡陋,連錄音機都還沒有,沒有錄播,天天直播,直播時咳嗽就把話筒關一下,後來才慢慢有了鋼絲錄音機,有一些文藝節目開始了錄播。
溫州檔案館裡一批珍貴檔案溫州檔案館裡一批珍貴檔案
王松貞老人對當時插播《白毛女》演出內容的情景記憶猶新,她說,為了把當時在溫州演出的話劇《白毛女》介紹給溫州聽眾,她整整看了5遍《白毛女》,一邊記,一邊把內容直接拿去插播,由於緊張,也會出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