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圍村

溫家圍村

溫家圍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位於東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相鄰塹頭大圍村新樓村。2015年末,溫家圍村戶籍人口201人。

清朝,溫家圍村屬東莞縣捕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鳳山鄉。1999年,屬塹頭行政村。2002年,屬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2015年,溫家圍村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塑膠花等,有企業18家,個體工商戶4家,經營總收入18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家圍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 地理位置東城街道西北部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201 人(截至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人口,經濟,社會事業,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

歷史沿革

清朝,溫家圍村屬東莞縣捕廳。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屬第七區鳳山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莞城市鳳山鄉。
1953年,屬第一區塹頭鄉。
1958年,屬附城人民公社塹頭大隊。
1983年,屬附城區塹頭鄉。
1987年,屬東莞市附城街道塹頭管理區。
1999年,屬塹頭行政村。
2002年,屬東城街道塹頭社區。

行政區劃

溫家圍村為廣東省東莞市東城街道塹頭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塹頭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003015。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溫家圍村,位於東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5千米。相鄰塹頭大圍村新樓村
塹頭溫家圍治安隊

地形地貌

溫家圍村地處丘陵地帶。

人口

溫家圍村世居村民主要姓氏為溫姓、袁姓。2015年末,溫家圍村戶籍人口201人,其中男98人,女103人;80歲以上6人,最年長者90歲(女);海外留學人員1人。外來暫住人口2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

經濟

溫家圍村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花生、甘蔗、蔬菜和木薯等作物,養殖魚、雞、鴨。1989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深入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塑膠花等,有企業18家,個體工商戶4家,經營總收入183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利息等。

社會事業

  • 基礎設施
1962年,溫家圍村通電,1973年初通自來水,1982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8年通電話,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

交通運輸

溫家圍村有新河北路經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相傳元末溫姓家族從山西太原遷移到南雄珠機巷,明代初期又遷移到東莞萬江大汾溫家莊,清朝中期從溫家莊遷移到此地定居立村,取名“溫家圍”。
  • 本地方言
溫家圍村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東城話。
  • 傳統民居
溫家圍村中存有5座紅磚瓦房,建於民國時期,占地約350平方米。仍在使用。村中有土地廟1間,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50平方米,主要供奉菩薩、土地公。在清明、觀音誕、佛誕等傳統節日或典禮里,較多婦女和老人買水果、豬肉等到土地廟拜祭,有時會邀請高僧念經作法或主持典禮,每年會舉辦齋宴。
  • 歷史事件
明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東莞淫雨,山洪暴漲。塹頭一帶(含溫家圍村)、梨川一帶盡遭水災。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閏五月初二日東江水漲,梨川、塹頭(含溫家圍村)、樟村一帶白浪如山,民房毀壞甚多,避水者多聚集於城南高地。
民國十一年(1922年)9月,黃埔學生軍在東城塹頭一帶(含溫家圍村)襲擊並擊潰叛軍陳炯明部下鄭潤祺師部。
1956年9月下旬,塹頭一帶(含溫家圍村)旱情加劇,糧食失收嚴重,民眾生活困難。黨員幹部帶領村民全力抗旱。
1985年12月東莞縣財政投資3120萬元,興建塹頭溫家圍、草塘等4個住宅區。
  • 相關傳說
相傳溫家圍村民原來是清朝由寮步遷移過來的,當時考上舉人的溫功毛帶領村民南遷過來發展並決定在此定居,而溫功毛也被推選為溫家圍族長,帶領村民發展村經濟建設,並取得較大的成效,該村村民仍然跟寮步的溫家有著密切聯繫,如果有重大慶典或者節日,寮步溫氏族人都會邀請溫家圍的村民前去參加。溫功毛仍為村民所敬仰尊重的“開山人”。

地方特產

溫家圍村境內特色農產品有鹹菜、橘,特色食品有紅團、松糕、米餅、油角、糖環、鹹粽、荔枝幹、龍眼乾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