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佶

溫佶

溫佶,字輔國,以字行。溫大雅五世孫,并州祁人。安祿山亂,往見平原太守顏真卿,助為守計。李光弼厚遇之。後居鄴,薛嵩薦之朝,授太常丞,一謝嵩即去,屏處郊野,世推其高節。子造。

溫大雅的兒子叫溫無隱,任工部侍郞、瀛州刺史;溫無隱兒子叫溫晉沖,任范陽令;溫晉沖的兒子叫溫仁禮,任金吾衛長史;溫仁禮的兒子叫溫景倩,任南鄭縣令、贈諫議大夫;溫景倩的長子就是溫佶,字輔國。溫佶娶唐初大將軍李績之女(山西高平人)生五子:溫遘、溫邈、溫造、溫遜、溫□(缺字)。溫邈生四男,至宋時已達千餘口人,並繁衍至南陽、洛陽、晉城、冀南一帶。濟源溫氏人才輩出,是繼唐初太原祁縣“三彥”之後,溫氏歷史上最輝煌時期。溫佶是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邈、溫造、溫遜三兄弟有“三虎”之號。特別是溫造,是濟源溫氏彪炳史冊的代表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溫佶
  • 別名:字輔國,以字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并州祁人
  • 職業:官員
  • 信仰:宗教
人物起源,人物生平,

人物起源

溫佶次子:溫邈,字順之,遠祖出於己姓母系。“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神道碑”座落在濟源市坡頭鄉左山村。該碑刊刻於唐太和七年,六螭碑首,巨形龜趺碑座,通高4.73米,寬1.26米,厚0.38米。此碑由唐代名相牛僧儒撰文,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丹。碑文祥細記述了溫氏起源與唐初溫大雅五世孫溫佶的功德與生平事跡,為史料所未見,是研究溫史乃至唐代歷史難得的實物資料。“唐故征君左補闕溫先生墓志銘”出土於濟源市坡頭鄉左山村,現存河南省博物院。該墓志銘長寬約66公分,厚約12公分,整體裝於一個石匣子內。此碑由唐代宰相、時任河南府尹李珏撰文,溫造的侄子溫禹書丹。碑文非常詳細地記述了溫氏的起源和溫大雅後六世的傳承世系,書丹者溫禹為溫大雅七世孫,墓主溫邈為溫佶之子、溫造之兄。此碑的出土,與溫佶神道碑一起,為天下溫氏揭示了溫氏的起源和溫氏歷史上最輝煌家族的一段歷史:溫氏起源於4000年前的夏代中後期,當時有一個叫溫平的人,幫助夏王朝平定了有窮氏(寒浞)的叛亂,因功被夏王朝封於一個有溫泉的地方,遂而姓溫,天下從此始有溫姓。至周初,溫平第二十六代溫乂(音義)任職于山西太原郡的祁縣任司馬一職,從此山西太原始有溫姓,並湧現出了溫序、溫嶠、溫恢直至唐初“三彥”等許多彪炳史冊的名人。

人物生平

溫佶三子溫造(776~835)字簡輿,從小喜歡讀書,不願當官,隱居王屋山,將其住所命名為“處士墅”,慨然有高於天下之志。後為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僚,曾兩次奉命到幽州(治今北京),先後安撫范陽節度使劉濟、劉總,均馬到成功,不辱使命。在朗州(治今湖南長沙)刺史任中,開後鄉渠97里,灌溉農田2000餘頃,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把它命名為“右史渠”。出任侍御史期間,彈劾大金吾李佑違制進馬一百五十匹,李佑嚇得兩腿打顫,渾身冒汗,私下對人說:“我曾經在夜裡翻越蔡州城,捉拿吳元濟,沒有心怯,今天卻被溫御史嚇破了膽,真是可怕啊!”太和四年(830),興元(今陝西漢中)新軍作亂,節度使李絳被殺。溫造受命繼任山南西道節度使,查辦前任李絳被害之事,雷厲風行,斬殺八百餘人,控制住了當地的局勢。太和五年,任河陽(治今河南孟州)節度使,開浚懷州古秦渠枋口堰,灌溉河內(今河南沁陽)、溫縣、濟源、武陟四縣農田五千餘頃,使當地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後來他又升任御史大夫,官到禮部尚書。溫造在濟源歷史上留下了很多美好的故事。有關他的美德和事跡至今還被人們傳說、紀念著。最令人感動的是,濟源市亞橋鄉有個藥園村,傳說是溫造種植藥材的地方,村民的祖上原來都是藥農。歷經一千多年,村名一直叫溫公藥園。19世紀70年代前後,村民的糧袋子上,青年人背心上,還都寫印著“溫公”二字,以表明是溫公藥園村。現在,村里已無一戶溫姓人家,村名也簡化為藥園村了。為了讓本村後代永遠記得溫造和村名的來歷,2004年村民自發捐款在村里矗立了一塊紀念碑,銘記了這一歷史。在溫氏歷史遺蹟方面,濟源現存的“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神道碑”、“唐故征君左補闕溫先生墓志銘”,是溫氏當今存世歷史最悠久、碑文撰書人社會地位最高、對溫氏源流記述最詳的兩塊碑。雖然溫氏的歷史上還有起源地溫縣、太原堂山西祁縣,都曾有過溫氏輝煌時期,但是現在均沒有任何歷史的痕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