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樓為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堂堡鄉河坑村的標誌性建築;分主樓與前堂,建於清朝中末期(至今將近200年歷史),正門、兩側門的對聯均雕刻在門框上,各層樓大廳上位對聯板由杉木製成木板(無縫),內容雕刻於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溪濟樓
- 形狀:矩形 前後左右均有走廊
- 屋頂:紅泥瓦
- 脊樑:均為50公分以上的木材
- 地板:用平板石塊鋪於地上
詞條解釋,地理位置,信息概況,功能簡介,
詞條解釋
溪濟樓(xī jì lóu):顧名思義,就是在溪旁邊的樓房,在河附近的樓房。
地理位置
位於福建省西南部的永定區堂堡鄉河坑村(上河坑),主樓的背後為X626縣道,正門朝南,兩側門朝東西面,背靠青山。
信息概況
形狀:矩形,前後左右均有走廊
屋頂:紅泥瓦
脊樑:均為50公分以上的木材
牆厚度:相當於現代的單人鐵架床(120cm)寬度
樓層:五層,每層有14個房間(五層為70個房間),中間有大廳約50㎡
前堂:三層,每層10個房間(三層為30個房間),中間有大廳約40㎡
地基材料:石頭,深度未得知
天井:用平板石鑲入地面替代了現代的水泥地板,150㎡
與永定振成樓有著同樣的功能:冬暖夏涼。
與永定振成樓的區別在於形狀上的區別,歷史、功能、建築特點等為一樣。
功能簡介
永定客家土樓具有通風、採光、防水、抗震、隔熱等功能,而這些功能的形成與當地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朝向與通風
永定客家土樓大都分布在山地丘陵等山間谷地或呈串珠狀分布於溪河兩岸,這樣一可以接近水源,二可以就地取材。土樓朝向大都是坐北朝南,在建築上背陰向陽,這是因為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北,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北面背陽,且冬季刮來自蒙古西柏利亞的寒冷的偏北風,因而氣溫較低;
而南面朝陽,陽光充足,且夏季炎熱時,永定吹有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因此建築上如果坐北朝南,一方面有利於通風,
另一方面能產生冬暖夏涼等保溫防潮的效果,還能起到不易繁殖細菌而少得疾病的良效。
二、天井與採光
永定處於北回歸線附近,開門見山,丘陵廣布,故日照時間相對較短,而土樓大都是封閉的,且不設陽合。一樓、二樓一般都不開窗,這就有利於防盜賊入侵。
因為土樓內外不設陽台,所以採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由於土樓坐北朝南,太陽東升西落,所以到了中午,太陽便可照到天井,使得樓內光照充足。尤其是圓樓,因為其面積龐大,所以日照面積也就越大,得到的光照就越充足,太陽就可以照到每一個死角,同時又達到防潮防濕的作用。
三、屋頂與防水
永定客家土樓的屋頂大都採用“人字形”的雙坡屋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的永定,降水豐沛且空間分布不均。當雨季來臨時,其“人”字形屋頂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屋頂的外坡要比內坡長,這有利於防止雨水下滲到土牆而引起的坍塌。加之其牆角用石料砌成,往往也比較高,這就可以防止發大水時牆角被衝垮的引患。土樓是土做的,最怕的就是水,客家先民充分發揮了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一關鍵的問題。
四、竹條與抗震
有傳聞說,永定客家土樓是用“紅糖糯米”建造出來的,其實不然,在幾百年前,用紅糖糯米建造出如此龐大的土樓顯然是不現實的。永定位於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附近,地殼較不穩定。這就需要永定客家土樓牢固且抗震,否則將很容易倒塌。
客家先民從以往的地震中吸取教訓,在夯牆時,把竹條當作如今的鋼筋放到牆內,由於竹條堅硬且富有彈性,整體性能良好,所以地震發生時,牆內的竹條會起到拉伸力的作用,使得牆體不易倒塌,從而取得抗震的良好效果。
五、牆體與隔熱
永定處於亞熱帶氣候炎熱且複雜多變,加之為多山之地且處於東南沿海的腹地受颱風影響較大,為了起到隔熱、防風的目的,在建造土樓時,藉助模夾板,經過反覆的揉、搗、壓、夯築成了厚實嚴密的牆體,這樣可以防止颱風的侵襲,土槍土炮打不進,起到禦敵的作用,還可以起到隔熱的目的,住在土樓里的人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冬暖夏涼,即使是夏天來臨時,都不會感到熱,這就像天然的空調機一樣,讓客家先民在舒適環境下生存繁衍。
另外,永定客家土樓坐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間谷地,充分顯示出其“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試想,如果永定客家土樓以廣闊的平原為依託,那將失去其雄渾的氣魄,而若以低矮的江南水鄉為背景,便顯得拙樸有餘,靈秀氣不足。所以,地理環境對土樓建築及其特點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在講土樓,看土樓,品土樓時,要學會用地理知識來分析,充分去感受客家先民的聰明才智,從而更好的保護土樓。
依照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來看,也許土樓是一個句號,但它卻引出無數個問號,無數個感嘆號, 它等著人類去挖掘。一顆璀璨的明珠正在世界的東方緩緩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