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概況,鄉村建設,集鎮建設,新村建設,基礎建設,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農林漁牧,工業,財政,社會事業,計生,教育,文體活動,綜治安全,社會保障,民族文化,人文歷史,
歷史沿革
清屬毫田裡,隸屬水和分縣,建國初期屬渭田區,1959年成立溪東公社,1984年撤社改鄉。
概況
截至2013年,溪東鄉轄區總面積81.72平方公里,下轄11個行政村(其中一個少數民族畲族行政村——雷畲村,總人口920人,其中畲族人口580人),48個自然村,83個村民小組,1.4萬人,聚居漢、畲、黎、侗四個民族。全鄉擁有耕地1.18萬畝、毛竹林4.8萬畝,是全縣唯一被南平市授予“閩北竹鄉”的鄉鎮,屬省定老區鄉,是國家級生態鄉 。
鄉村建設
集鎮建設
2012年末,溪東鄉集鎮總體規劃已完成並著手實施。對原經聯委、供銷社地塊的新建戶實行“統一戶型、統一層高、統一外牆”,並按照時間節點的要求完成建設,配套建成400平方米的集文化、休閒、集貿於一體的廣場。以“回龍塔”、“回龍潭”、“回龍社倉”及濱河路的修建為載體建設一個200平方米以上的集活動、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綠色公園,截止2013年,公園的道路拓寬已完成征地、規劃,回龍社倉、回龍潭建設已完工,下一步將配備成套的體育健身器材。依託溪東大街改造、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建設一條200米的集鎮示範街道,先後完成路面硬化,架設路燈,廣告燈箱安裝,道路兩側綠化工作,並建設一座標準的水沖式公廁。
新村建設
溪源村是國家級生態村,村裡的36幢標準民房全部完成了立面改造,隨著“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達到整體美觀的效果。開發境內的“五馬駢槽”、“仙人倒石”、“望天海螺”和“龍斷頸”等多個景點,開闢紅色旅遊、生態旅遊,建設有溪源特色的“魅力村莊”;在村頭建一口大池塘,種上美麗的荷花,讓夢幻般的“荷塘月色”在這裡重現;開通長5公里、寬4米通往浙江省慶元縣上洋鎮的公路,使溪源村成為“入閩第一村”;投入6萬元建成燈光球場,投入3萬元在長600米的花廊上全部種上花草,綠化美化村莊,改善村民們的生活環境。
周墩朝陽新村占地43畝,建築面積2.86萬平方米,擁有房屋107幢,於2011年建成入住。全村完成107幢民房立面裝修,村莊道路平整暢通,水體清潔;將新村內各種線路,能下地的下地,不能下地採用“橫平豎直”的方式,做到布局合理、整齊有序。村內主幹道安裝路燈,村道硬化率達100%;村莊自來水入戶率達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處理,相對集中排放;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供電、通訊、廣播、電視等管網實施到位;每戶房前屋後栽種花草樹木,村莊綠化覆蓋率達15%以上。
基礎建設
三年來,共爭取到8500多萬元項目資金,在抓好煙基項目、農綜項目、土地整理項目和溪東大街改造的同時,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截止2013年末,投資近60萬元的朝陽新村107戶民房立面裝修、投資600萬元的西溪小流域治理項目、投資200萬元的楊梅溪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和投資160萬元的溪源村至龍頭山道路硬化項目,已全部完工;投資80萬元的竹林下危橋和投資30萬元的柯田中橋改造項目,已接近尾聲;結合畲族風情村創建的入鄉口大門正在抓緊施工;小農水項目、“回龍系列”開發、變電站、菸草站、標準農田改造、溪東後門山地災點和周墩地災點等項目建設正在紮實推進中。
自然資源
溪東鄉山地10.35萬畝,耕地1.36萬畝。龍頭山海拔1349米,為松谿縣第一高峰。毛竹4.1萬畝。地下礦藏有鎢、大理石、花崗岩等。
經濟發展
農林漁牧
全鄉農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做大做強“煙、竹、茶”三大支柱產業。其中2013年種植烤菸2736畝,產值達923.9萬元,畝產值3377元,創稅170餘萬元;毛竹畝均實現750元,同比增長12.7%;“高山雲霧茶”和“雷畲紅”等品牌得到較好宣傳和推廣,2013年建立標準有機茶基地380畝,完成茶山品種改良450畝,新種植茶葉350畝;積極扶植專業合作社,大力推進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公司+農戶+基地”的運作模式得到有效推廣,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經營格局,三年來全鄉16個專業合作社,年銷售額達5200萬元,有效促進農民增收。
工業
三年來在抓好全鄉8家清水筍罐頭廠整合的同時,用好用活縣裡“飛地”政策,制定了相關優惠政策,繼續實行黨政班子成員掛企制度,實行保姆式跟蹤服務,大力扶持興遠竹業有限公司、旺松木業有限公司、浩空家具有限公司、鑫順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等企業(含“飛地”規模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人人都為發展的“誠信溪東、幸福溪東”。
財政
2013年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26200萬元,比上年增加3136.6萬元,年均遞增13.6%,其中工業總產值6300萬元,比上年增加998萬元,年均遞增18.6%,農業總產值19900萬元,比上年增加1626.4萬元,年均遞增8.9%;完成財政收入452.3萬元,比上年增加79.1萬元,同比增長21.2%,完成工商各稅187.3萬元,同比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7367元,比增16%,今年農村信用社存款6800萬元,比上年增加1200萬元;新增支農貸款239筆,共944萬元,比上年增加220萬元,三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870萬元。
社會事業
計生
通過強化政策推動,完善優質服務,建設長效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連續三年較好地完成縣裡下達我鄉的責任目標,計生工作位居全縣前列;2013年全鄉出生184人,政策符合率84.04%;落實結紮63例,上環158例,人流5例,引產1例,徵收社會撫養費94例,計88.39萬元。
教育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溪東中學連續三年升入一中學生人數,名列鄉鎮中學前列;中心國小始終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和教學質量的提高,90%的青年教師達到大學專科學歷,40%的教師已經取得大學本科學歷,被評為“縣級文明學校”、“縣級平安先行學校”。
文體活動
三年來,全鄉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鄉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廣場舞、健身舞、腰鼓隊等應運而生,2013年先後在春節、“五四”、“六一”期間舉辦了6場文藝演出,極大地鼓舞士氣,增強鄉、村兩級乾群的凝聚力。
綜治安全
強化安全生產,落實責任,三年來共開展了18次安全生產大檢查,查處各類安全隱患並整改到位38處,有效預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大力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全力提升公眾安全感和執法滿意度。2011年至2013年底,全鄉共發生行政案件55起,調解成功率達100%;刑事案件11起,破獲率90.9%,還有一起案件正在偵破中;民事糾紛案件33起,調解成功率96.97%。
社會保障
三年來,新農保、醫保、低保、殯葬等工作均得到較好的落實,其中2011年新農保參保率達91.8%,2012年達93.2%,2013年達96%以上,2011年新農合參保率達93.2%,2012年達95.1%,今年達99%以上;2013年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實,救濟困難民眾233戶,共575人,大病醫療救助戶20戶,發放優撫資金20萬元,低保資金81.32萬元,殘聯安居工程項目爭取4戶。
民族文化
畲族風情 雷畲村是溪東鄉的一個少數民族畲族村,以雷、蔡姓氏為主,全村共920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3%。雷畲畲族村民至今還保留特有的畲族民俗。如,每年三月初三,大部分畲族村民還會都煮烏米飯;“擔母歌”是畲族村民上山勞作時唱的山歌,至今雷畲畲族村民上山砍柴火時還會哼唱“擔母歌”;遇到重大的慶祝活動時,畲族婦女還會穿著自己盛大的畲族服飾來接待遠方的客人。近年來,雷畲畲族文化漸漸融合小說歌、武術盤柴槌等畲族元素,同時還復興民族舞龍習俗,以畲族風情特色推動非物質文化傳承。
人文歷史
龍頭山是松溪群山之首,在龍頭山上有一座有名的龍頭山廟。
龍頭山廟,古稱鸞仙閣,建於南宋景炎年間,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熱、一溫、一冷,熱可殺豬,溫可洗浴,冷水冰涼。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乾涸,此現象引起福州府官員高度重視,即派汀洲府著名風水先生找原因,先生沿山脈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龍頭山,看到慶元縣三坑鄉上坑村、岱根源村李一公、李二公及爐坑村老葉等人在山頂燒木碳,破壞了龍脈,就叫他們停燒三個月,言明一切損失包賠償。只停燒兩個月,福州府三眼井就恢復有水時的原狀。府台得知後,派官員把龍頭山周圍的山林、耕田悉數買下,委託吳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燒碳的地方建造了廟宇,這就是龍頭山廟的來歷。
正史又有《吳氏宗譜》記載:宋朝寶祐年間,丙辰進士吳松龍任松谿縣尉時,因在龍頭山上求雨靈驗,故在南宋景炎年間建立廟堂。明朝武宗正德年間高山村李仲廷重接修理。明萬曆三年吳公裔孫吳馬賢重複修葺。清朝時數經兵焚,殿宇幾置荒煙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吳廷興鼎新重修。清嘉慶二十三年再修。
走進廟中,“彌勒菩薩”笑座山門,神龕里的“華佗”、“張仲景”兩位神醫和“如來”、“觀音”及“十八羅漢”塑像栩栩如生。如今,廟裡香火不斷,每逢五月二十五和六月十五的香期,兩省四縣的信徒幾千人云集進香,熱鬧非凡。
從廟的側門出來,走上木製涼亭四處回望,萬里山川,盡收眼底,連綿群山,起伏平緩,四周邊緣,峭立陡峻。一眼望去,群山蔚藍成片,遙望山頂,雲彩飄逸繚繞。站在山頂,真有“一覽眾山小”的感嘆。
龍頭山曾是革命紅軍、游擊隊的落腳之處。
溪東鄉還有先秦時期文化遺址:分布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溪東鄉雷厝村下大源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