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千丈岩

宋鄭清之《千丈岩》詩:“圓嶠移來東海東,梵王宮在最高峰。試將法雨周沙界,千丈岩頭掛玉虹。”西首崖頂,宋時築有飛雪亭,供人俯覽飛瀑。1 9 8 6 的秋亭毀,1 9 8 8 年重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溪口千丈岩
  • 創作年代:宋
  • 文學體裁:詩歌
  • 作者:鄭清之
詳細介紹,傳說,

詳細介紹

雪竇山·千丈岩瀑布御書亭西 4 0 0 米處,崖壁如削,古稱飛雪岩。瀑布自崖口出,至潭底,落差 1 7 1 米。宋真宗趙恆曾賜名“東浙瀑布”,人稱千丈岩,水源來自東西兩澗水,東澗水從中峰白龍洞環流寺南,西澗水自屏風山上雪峰玉龍洞十八折而下,相匯於寺前伏龍橋,流經錦鏡池畔,穿關山橋出崖口,勢如玉龍騰空奔瀉,至半腰撞擊突出巨岩,頓時水花四射,飛珠濺玉,再折而崩瀉,如銀簾倒掛,經陽光折射,五彩粉呈,蔚為壯觀。從御書亭經百步階,可至千丈岩底,水擊成潭,潭水碧透,寒氣襲人。1 8 9 4 年(清光緒二十年)潭旁築仰止橋、午雷亭。2 0 年代重修,抗日戰爭時期被破壞。1 9 8 6 年復修。佇立橋上,水氣瀰漫,余沫撲人,仰望飛瀑,驚心動魄,宋樓鑰《千丈岩詩》:“驚見銀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餘寒。下流不用長勞望,只向懸崖頂上看。” 午雷亭旁摩崖石刻“煙聲”兩字,為 1 6 4 2 年(明崇禎十五年)縣令胡夢泰所書。飛瀑對面崖壁上,“樂不”兩字,1 9 1 6 年(民國五年)亭下人沈皆城書。1 9 3 7 年 4 月,馮玉祥到此,曾賦詩:“來到四明山,先看千丈岩;若能發水電,更能開我懷。”

傳說

亭下湖裡側有個木家灣村,立勒木家灣來看千丈岩瀑布,活脫脫就象條真龍倒掛在岩壁。原來,千丈岩瀑布確確實實是龍現化。
這條真龍,早先住在山西洪洞縣,有介一回,與沂河龍王造逆鬥法,身受重傷,性命交關,就去求道仁法師看傷。
道仁法師姓霍,本是西漢大將霍去病的後代。這一夜,其做了個夢,夢中看到一條小白龍跪在前頭,對其苦苦求總講:“我撥沂河惡龍斗傷,單有法師可救,求法師拿浙江雪竇山上蛤蟆水救我。”道仁法師一覺打轉,見床腳橫躺條白蚯蚓,血淋淋的,差一眼要咽氣。就馬上將其裝進藥壺,撥腳動身,走勒七七四十九日,到勒雪竇山蛤蟆嶺下。
蛤山與蟆山當中,白霧罩落,陰氣逼面。道法師掐指一算,曉得蛤蟆水已被山中大蟒精霸牢,一時取勿到。看見藥壺中小白龍,口吐白沫,活勿到明朝。法師就咬緊牙關,抽出寶劍,蜂叮般竄到山上。
大蟒精見法師上山,張開血盆大口,舌尖噴焰,一頭撲向法師。法師趕緊用劍一檔,抽身跳進岩縫,隨手摘落三株靈芝,一株含口,兩株塞牢左右耳朵,這支大蟒身如簟筒,轉過頭皮又逼向法師,法師用劍猛砍蛇頭,只聽“當”的一聲,好比榔頭打火鐵,憑空拼出一道紅光。大蟒又是“吁”格一聲,一股黑氣噴出,毒氣罩住法師,虧得法師早有靈芝護身,終歸沒喪性命。那法師口含靈芝,越戰越勇,過了二個時辰,大蟒力道耗光,轉頭掉尾已是呆呆板板勿活落。法師明白機會來到,就抱起塊斗大石岩,一皺眉舉過頭頂,象夯頭一般打向大蟒格血口,“卡嚓”一聲響,大蟒兩顆毒牙敲落,痛勒活撞活癲,蛇身象盤繩絞在一搭,法師又抽劍戳進大蟒精格七寸要眼。大蟒精一聲悲嘆,翻仔格三十六(角力)斗,滾仔格十八個轉身,氣落身僵,變成一道岩城。大蟒滾翻過格地方,就是現在三十六個山灣,十八道山澗;三十六灣村後頭的斷層岩硼,就是大蟒殭屍現化。
道仁法師除掉大蟒,跳出岩縫,解下腰間藥壺,向蛤蟆山水坑拋去。只見小白龍在水裡滾仔三滾。立時三刻,鮮龍活跳,又順仔水勢,朝東南戲游下來,對牢法師三叩頭,那小白龍游過之處,就成現在格蛤蟆坑。當地還有句老話,叫“中峰蛤蟆坑,大水嘭嘭響。”
道仁法師歇仔口氣,看到孔峰下有塊九龍搶珠的風水寶地,就勿想回山西。隨勒小白龍戲游過地方,跟落到屏風山腰。看到小白龍,還想朝下游,這一股衝勁勢,勢必沖走那顆風水寶珠,就搶前一步,揮劍劈開屏風山,叫水流分為兩股,繞到寶珠前合匯一股。口中還叫道“白龍,白龍,我便在此地修道你還勿肯與我作伴嗎?”白龍為謝法師救命之恩。乖乖收住勢頭。正好掛勒千丈岩上。這就成了當今的旅遊勝地千丈瀑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