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老頭秦漢宮苑遺址》是在鹹陽市旬邑縣出土的秦漢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溝老頭秦漢宮苑遺址
- 出土地點:鹹陽市旬邑縣
- 所屬年代:秦漢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鹹陽市文物鑽探管理處和旬邑縣博物館聯合對旬邑縣溝老頭秦漢宮殿遺址進行了為期10天的搶救性鑽探、發掘清理,取得了重要收穫。溝老頭秦漢遺址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旬邑縣排廈鄉溝老頭村附近,1988年鹹陽地區文物普查時,發現該遺址,1998年被公布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東西長1500、南北寬1000米。其所在地勢北高南低,海拔1286米。
此次共發掘210平方米,清理出1處建築基址和1條長27、寬2.4米的道路。建築基址由夯土、礎石和排水管道等組成,其中夯土分布於探方1、2和探溝1中,距離地表0.52—0.58、最寬處為4.9、厚0.35—0.6米,形狀不太規整,大體為南北長、東西窄的走向。柱石4塊,分布於探方1、2和探溝3中,總體呈南北向排列,其中探方2中的2塊礎石東西間距3.45米,同探方1中的一塊礎石南北間距7.75米。礎石南北最遠間距33米。礎石為豆青色和黃褐色的砂石質,形狀不太規整,上、下面較平,長43—60、寬34—53、厚14—16厘米。排水管道分布於探溝3中,為南北向,殘長6.7米,共14件相互接連呈“一”形。管道為五角形,長47、寬26、高30、厚1.2—1.5、底厚2厘米;外面飾粗繩紋,內面飾布紋。從夯土和礎石、管道的排列情況,可以看出建築基址基本上呈南北向,南北長,東西窄。排水管道的走向同柱石、夯土東西平行,可能是廊、廡一類建築。所發掘的道路位於遺址的西南部,基本為東西向,路面寬2.4—2.8、距離地表0.45米,路土呈青褐色,土質堅硬,有層理,其中包含有繩紋瓦片等。路土可分為相連的2層,第一層厚20—35、第二層厚20—25厘米。路土附近的漢代文化層中出土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殘片,雲紋瓦當和排水管道殘塊等。道路向東、西繼續延伸,往東延續一段後又折向北。出土的遺物中,以繩紋瓦片最多,遺址內遍地皆是。瓦當可分文字瓦當和雲紋瓦當,文字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未央”,以前者常見,瓦當直徑16.5厘米。雲紋瓦當以雲朵形、蘑菇形比較常見,當面中心或為米字、方格和菱形網狀紋,或為雙十字線交叉狀,基本為秦時的風格。也有個別外圓飾一周網狀紋、中心飾乳丁和連珠紋的雲紋瓦當,屬於西漢時期。另外還有五角形下水道、素麵及幾何紋鋪地磚塊、柱礎石等。其中五角形排水管道一種長48、寬30、高26.8—27.2、厚3.5厘米;一種長47、寬26、高29、厚2厘米;還有一種厚僅1厘米,外面飾粗繩紋,內面飾菱形方格和布紋。採集到遺址內出土的筒瓦,長52、寬16、厚1.3厘米,外面飾繩紋,內面飾布紋或麻點紋,繩紋長16.5—20厘米。
旬邑發現的秦漢遺址不在少數,相比較而言,溝老頭秦漢遺址規模最為宏大,面積達150萬平方米,遺址中發現的廊廡式建築基址、柱石、多種規格的成組的五角形排水管道、大量的“長樂未央”文字瓦當等表明這是一處等級較高的建築。其中出土的大量具有秦代風格的雲紋瓦當、瓦片和排水管道等遺物表明其始建於秦,西漢時期又加以修葺和擴建。遺址東距西漢武帝甘泉宮15、東北距石門19公里,是甘泉宮直通西方的要道。《三輔黃圖》載:“甘泉苑,武帝置。緣山谷行,至雲陽三百八十一里,西入扶風,凡周回五百四十里。苑中起宮殿台閣百餘所,有仙人觀、石闕觀、封巒觀、鵲觀”。說明甘泉苑的範圍是相當大的。從溝老頭村所處的位置來看,該遺址應該屬於漢甘泉苑中比較重要的一個宮觀,表明了甘泉苑的西界至少已到旬邑的排廈一帶。這次發掘清理對於研究漢甘泉苑的範圍以及秦漢宮觀苑囿的建制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