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狀跖部角質松解症

溝狀跖部角質松解症溝狀跖部角持松解症致病菌為棒狀桿菌屬,近來證明由微球菌引起。

鑑別診斷,描述,原因,生理變化,症狀體徵,治療方案,

鑑別診斷

診斷要點:跖部及趾屈側面角質層發生多數散在性環狀及點狀的淺表剝蝕,直徑約2-4毫米,邊緣繞以深的黑溝,而呈火山口狀。皮損可互相融合成不規則狀,常伴多汗,有時有浸漬現象,有臭味。

描述

溝狀跖部角質松解症又稱窩狀角質松解症,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特別是長期密切接觸泥土和水的人群中易發病,其特徵是跖部皮膚角質層呈環狀或點狀剝蝕

原因

本病的致病菌目前尚不能完全確定,可能不止一種,曾報告有放線菌屬、奴卡氏菌屬、須癬毛癬菌、鏈絲菌屬、分枝桿菌屬等。1967年有人取病損標本在腦心浸出液瓊脂培養基上培養,經3~5d生長出微小不規則無色菌落,經鑑定為棒狀桿菌,並以此菌接種於人體皮膚可產生本症。患部溫暖潮濕是發病的必要條件。

生理變化

角質層上部局限性缺損,缺損一般不超過角質層厚度的2/3。缺損周圍的角質呈均質化。缺損的基底和壁部可見Gram陽性的球形和絲狀細菌。真皮有輕度炎症反應

症狀體徵

跖部及趾下面,尤其是跖前部及跟部的角質層發生多數散在性環狀及點狀的淺表剝蝕,直徑約2~4mm,邊緣繞以深的黑溝,而呈火山口狀。皮膚呈正常膚色、褐色或黑色,偶呈綠色。
在發展過程中可互相融合成不規則狀,常伴多汗,有時有浸漬現象及惡臭味。一般患部沒有炎症及自覺症狀。但重症病人或長途步行後,可有發紅和腫痛。病程慢性,多持續數年。發病與季節有關,濕熱季節加重,乾冷季節減輕或消退。

治療方案

內服紅黴素,每次0.25g,一日4次,連服1周,或外用四環素軟膏、40%福馬林軟膏等均有明顯效果。平時要保持局部乾燥,如伴有多汗,可局部外用20%~40%福馬林溶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