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準許自己為人:感謝那些“不幸福”的時光
- 作者:蔣興文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15347395
- 外文名: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未來充滿希望,個人能夠成功。可當文化傳承斷裂,傳統信仰失落的時候,人們又憑藉什麼來尋求內心的安寧和幸福呢?《準許自己為人》獻給對夢想憂傷、對生活焦慮的他們和對愛情迷茫、對出身抱怨的我們。
★許多人懵懵懂懂地轉向對金錢、名利的追求,卻無法避免地落入了“幸福跑步機”的怪圈——腳步不停向前,卻從未踏入幸福之旅。幸福有道,若不掌握幸福的原理,我們又怎能找到幸福的路徑呢若不全然為人,怎能十分幸福?
★專注做事,人的意識被整理地十分有序,人由此感到安寧和諧;活在當下,我們就不會沉湎過去擔心將來……幸福總在我們全心投入全力而為的時候不請自來。因為我們是全然的人,就必須全然為人,任何不全然為人的行為,都將導致對我們的削弱。
★以內心安寧,應對外界動盪。越是在動盪的世界,我們就越需要擁有內心的安寧,一如北風呼號的冬夜裡,冰島人需要從詩歌中獲取掌控感對抗生命無常的悲涼。
★準許自己為人,通過認知重建肅清這種限制的破壞影響,再通過冥想、高峰體驗等方式重建積極的大腦迴路,將完整的自我呼喚出來,而完整自我必將導致健康的思想、健全的生活和完善的智慧,它們又是身為人所有福利的基礎。
★許多人懵懵懂懂地轉向對金錢、名利的追求,卻無法避免地落入了“幸福跑步機”的怪圈——腳步不停向前,卻從未踏入幸福之旅。幸福有道,若不掌握幸福的原理,我們又怎能找到幸福的路徑呢若不全然為人,怎能十分幸福?
★專注做事,人的意識被整理地十分有序,人由此感到安寧和諧;活在當下,我們就不會沉湎過去擔心將來……幸福總在我們全心投入全力而為的時候不請自來。因為我們是全然的人,就必須全然為人,任何不全然為人的行為,都將導致對我們的削弱。
★以內心安寧,應對外界動盪。越是在動盪的世界,我們就越需要擁有內心的安寧,一如北風呼號的冬夜裡,冰島人需要從詩歌中獲取掌控感對抗生命無常的悲涼。
★準許自己為人,通過認知重建肅清這種限制的破壞影響,再通過冥想、高峰體驗等方式重建積極的大腦迴路,將完整的自我呼喚出來,而完整自我必將導致健康的思想、健全的生活和完善的智慧,它們又是身為人所有福利的基礎。
作者簡介
北京成功使者管理諮詢有限公司職業培訓師
北京成功使者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高級拓展教練
清華大學領導力課程導師
北京大學心靈拓展課程導師
《搞不定人,你如何帶團隊?》合著作者
蔣興文老師對管理學、行銷學、教練技術、行為心理學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和探索,擅長管理技能訓練、重塑心智模式、領導力訓練、團隊合作訓練、溝通能力訓練、經營管理培訓、互動體悟式培訓、潛能激發培訓等。在心靈成長、潛能開發、團隊成長等方面研究頗深。對於深層次改變人的負面行為與思維模式、重建正面的行為習慣,協助人們獲取人生平衡式成功的領域上,擁有獨到的見解。
北京成功使者管理諮詢有限公司 高級拓展教練
清華大學領導力課程導師
北京大學心靈拓展課程導師
《搞不定人,你如何帶團隊?》合著作者
蔣興文老師對管理學、行銷學、教練技術、行為心理學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和探索,擅長管理技能訓練、重塑心智模式、領導力訓練、團隊合作訓練、溝通能力訓練、經營管理培訓、互動體悟式培訓、潛能激發培訓等。在心靈成長、潛能開發、團隊成長等方面研究頗深。對於深層次改變人的負面行為與思維模式、重建正面的行為習慣,協助人們獲取人生平衡式成功的領域上,擁有獨到的見解。
媒體推薦
真愛不僅僅是給予,它是合理的給和合理的不給,它一方面要尊重孩子在生活和人格上的獨立,一方面又適時提供愛的指引。這種真愛複雜且艱巨,需要經過認真的思考和取捨。
我們用以創造財富的唯一資本就是時間,樂觀者和失敗者被分配以同等量的時間,他們的區別在於,樂觀者將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前行,悲觀者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在泥淖中哀嘆輾轉,若以前行的里程來衡量人們的成就,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成就大小不言而喻。
自我是一個人的力量源泉,只要自我完好無損,我們就能夠一次又一次發起衝鋒,直至做好事情。如此一來,樂觀者經常取得勝利,他就更有理由樂觀了。
決定我們是否快樂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我們看待這些事件的態度,養成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我們就掌握了快樂調頻的秘訣,讓自己的生活以樂觀作為主旋律。
經歷失敗的淬鍊,我們才能獲取真正屬於自己的力量,未經失敗歷練過的才能可能面臨毀滅的風險。
過去若是不堪回首,將它塵封在記憶深處不再提起難道不是一種更容易的選擇,然而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並沒有捷徑可走。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連線著一條無形卻有力的暗線,過去幫助我們形成自我意識,還引導我們踏上不同的未來。
你的意識重新擁有了結構,不同的是,這回的結構不是茅草屋,而是巨廈華屋。它是你內心自有的結構,指向明確的目標,嚴整有序;為你帶來挑戰,幫你提升技巧,使你感受到力量。美與力的結合,是這種意識結構對人類的獻禮。更別論,在專注的時候,創造力提高,效率飆升,工作滿意度大幅上揚。
我們用以創造財富的唯一資本就是時間,樂觀者和失敗者被分配以同等量的時間,他們的區別在於,樂觀者將絕大部分時間用來前行,悲觀者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在泥淖中哀嘆輾轉,若以前行的里程來衡量人們的成就,樂觀者和悲觀者的成就大小不言而喻。
自我是一個人的力量源泉,只要自我完好無損,我們就能夠一次又一次發起衝鋒,直至做好事情。如此一來,樂觀者經常取得勝利,他就更有理由樂觀了。
決定我們是否快樂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我們看待這些事件的態度,養成反駁消極想法的習慣,我們就掌握了快樂調頻的秘訣,讓自己的生活以樂觀作為主旋律。
經歷失敗的淬鍊,我們才能獲取真正屬於自己的力量,未經失敗歷練過的才能可能面臨毀滅的風險。
過去若是不堪回首,將它塵封在記憶深處不再提起難道不是一種更容易的選擇,然而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並沒有捷徑可走。在過去和未來之間,連線著一條無形卻有力的暗線,過去幫助我們形成自我意識,還引導我們踏上不同的未來。
你的意識重新擁有了結構,不同的是,這回的結構不是茅草屋,而是巨廈華屋。它是你內心自有的結構,指向明確的目標,嚴整有序;為你帶來挑戰,幫你提升技巧,使你感受到力量。美與力的結合,是這種意識結構對人類的獻禮。更別論,在專注的時候,創造力提高,效率飆升,工作滿意度大幅上揚。
圖書目錄
目 錄
第1部分 解症
第1章 走出充滿無助的死循環 002
悲觀的核心其實是無助 003
無助與否,決定著你的能量為正或為負 005
無助是學來的 008
第一縷無助是如何注入我們內心的 011
我們並非生而無助 015
“失敗”是大自然創造新事物的方式 018
困境預示著新生活的出口 021
天賦並非天生就有 024
約拿情結,讓我們逃避人生高峰 028
第2章 樂觀為成就護航 032
誰能摘取金牌,為何心理學家未卜先知 033
揭秘艾森豪的魅力所在 039
第一次以心理學預測總統大選 043
沒有樂觀,再聰明也無緣成功 046
越快樂,越聰明 050
悲觀是怎么變成健康殺手的 054
負面情緒耗盡免疫系統 057
誰將一生幸福,誰又將一生潦倒 060
第3章 做出你所想要的改變 064
為何我們讀了那么多的勵志文章卻沒有改變 065
利用好情緒低落的時候 067
一種際遇,雙重境界 068
了解你的詮釋之道 070
何為樂觀,何為悲觀 071
從反芻中跳出來 074
小心陷入非理性陷阱 078
對自我貶低狠狠反駁 082
重建認知,調諧生活 084
第2部分 排毒
第4章 化解箭矢和子彈的攻擊 090
國家冠軍的悲哀 091
利用負面因素,弗洛伊德奠定宗師地位 095
完美主義者的痛和最優主義者的喜 098
未經失敗淬鍊的人生可能面臨毀滅式的風險 102
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你一生的隱喻 104
被虛構的記憶 107
在集中營的長夜中尋覓星光 109
改變過去,我們將能改變未來 112
負面訊息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113
幸福的關鍵是內心的美好 117
投身經典,尋回久違的美好生活 120
第5章 驅除工作的詛咒 124
阿爾卑斯群山深處的原始工作狀態 125
是什麼讓工作成為一種詛咒 127
庖丁解牛的快樂秘訣 130
尋回《浮生六記》中的生活情趣 132
壓力不是問題,缺乏調整才是問題 136
第6章 逃出“他人的地獄” 139
“他人的地獄”是何模樣 140
“好人”的煩惱 142
生而為人,不必說對不起 145
不含敵意的堅決 148
王陽明的化敵為友之方 150
夯實自我地基 154
自我負責,是扭轉命運的關鍵 157
將意識之光內注於心,外泄於世 163
“聖人”曾國藩是怎樣煉成的 165
不再需要表現自己,逃出“他人地獄” 171
第3部分 奠基
第7章 夯實自尊的基地 174
高自尊創造內心的安穩 175
依賴型自尊 178
獨立型自尊 180
無條件自尊 182
尊重內在的衝動,純然做自己 185
托爾斯泰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 190
在細節中發現自己是誰 193
謊言讓人付出巨大的代價 194
以無名詛咒驅除虛榮 197
時間的秘密 198
迷失在時間荒野的鍊金士 199
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外界,卻來自我們的認知能力 203
全然活著,最大限度珍惜時間 204
以最高意識活在每時每刻 207
第4部分 新生
第8章 構建積極的大腦迴路 212
左腦主宰快樂 213
冥想加強左腦迴路 215
不容易生氣的喇嘛 217
冥想使人心居拉薩 219
運動釋放戾氣 222
運動阻擊“我不配幸福”的潛意識 225
行為鞏固大腦迴路 227
積極環境加速積極轉變 228
你的微笑會帶來快樂 230
第9章 提升生活的品質 233
遊戲因何讓人快樂 234
幸福為何蹤跡難尋 236
心流中隱藏著幸福的原理 239
有挑戰,才有快樂 242
全心貫注,心無旁騖 247
目標明確,反饋即時 249
自我讓位,煩惱消失 250
“林來瘋”怎么“瘋” 252
控制生活,安寧篤定 254
自我意識消失後,自我越發強大 256
時間感扭曲 258
第1部分 解症
第1章 走出充滿無助的死循環 002
悲觀的核心其實是無助 003
無助與否,決定著你的能量為正或為負 005
無助是學來的 008
第一縷無助是如何注入我們內心的 011
我們並非生而無助 015
“失敗”是大自然創造新事物的方式 018
困境預示著新生活的出口 021
天賦並非天生就有 024
約拿情結,讓我們逃避人生高峰 028
第2章 樂觀為成就護航 032
誰能摘取金牌,為何心理學家未卜先知 033
揭秘艾森豪的魅力所在 039
第一次以心理學預測總統大選 043
沒有樂觀,再聰明也無緣成功 046
越快樂,越聰明 050
悲觀是怎么變成健康殺手的 054
負面情緒耗盡免疫系統 057
誰將一生幸福,誰又將一生潦倒 060
第3章 做出你所想要的改變 064
為何我們讀了那么多的勵志文章卻沒有改變 065
利用好情緒低落的時候 067
一種際遇,雙重境界 068
了解你的詮釋之道 070
何為樂觀,何為悲觀 071
從反芻中跳出來 074
小心陷入非理性陷阱 078
對自我貶低狠狠反駁 082
重建認知,調諧生活 084
第2部分 排毒
第4章 化解箭矢和子彈的攻擊 090
國家冠軍的悲哀 091
利用負面因素,弗洛伊德奠定宗師地位 095
完美主義者的痛和最優主義者的喜 098
未經失敗淬鍊的人生可能面臨毀滅式的風險 102
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你一生的隱喻 104
被虛構的記憶 107
在集中營的長夜中尋覓星光 109
改變過去,我們將能改變未來 112
負面訊息改變了我們的大腦 113
幸福的關鍵是內心的美好 117
投身經典,尋回久違的美好生活 120
第5章 驅除工作的詛咒 124
阿爾卑斯群山深處的原始工作狀態 125
是什麼讓工作成為一種詛咒 127
庖丁解牛的快樂秘訣 130
尋回《浮生六記》中的生活情趣 132
壓力不是問題,缺乏調整才是問題 136
第6章 逃出“他人的地獄” 139
“他人的地獄”是何模樣 140
“好人”的煩惱 142
生而為人,不必說對不起 145
不含敵意的堅決 148
王陽明的化敵為友之方 150
夯實自我地基 154
自我負責,是扭轉命運的關鍵 157
將意識之光內注於心,外泄於世 163
“聖人”曾國藩是怎樣煉成的 165
不再需要表現自己,逃出“他人地獄” 171
第3部分 奠基
第7章 夯實自尊的基地 174
高自尊創造內心的安穩 175
依賴型自尊 178
獨立型自尊 180
無條件自尊 182
尊重內在的衝動,純然做自己 185
托爾斯泰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 190
在細節中發現自己是誰 193
謊言讓人付出巨大的代價 194
以無名詛咒驅除虛榮 197
時間的秘密 198
迷失在時間荒野的鍊金士 199
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外界,卻來自我們的認知能力 203
全然活著,最大限度珍惜時間 204
以最高意識活在每時每刻 207
第4部分 新生
第8章 構建積極的大腦迴路 212
左腦主宰快樂 213
冥想加強左腦迴路 215
不容易生氣的喇嘛 217
冥想使人心居拉薩 219
運動釋放戾氣 222
運動阻擊“我不配幸福”的潛意識 225
行為鞏固大腦迴路 227
積極環境加速積極轉變 228
你的微笑會帶來快樂 230
第9章 提升生活的品質 233
遊戲因何讓人快樂 234
幸福為何蹤跡難尋 236
心流中隱藏著幸福的原理 239
有挑戰,才有快樂 242
全心貫注,心無旁騖 247
目標明確,反饋即時 249
自我讓位,煩惱消失 250
“林來瘋”怎么“瘋” 252
控制生活,安寧篤定 254
自我意識消失後,自我越發強大 256
時間感扭曲 258
文摘
一個人是否長期深陷於無助之中,對個人乃至對世界的影響竟然是如此深遠,我們就不能不探究無助是如何產生的。
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的父親死於不治之症,他曾親眼目睹處於生命晚期的父親的無助狀態,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當他攻讀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就從一個動物實驗的意外狀況中發現了無助形成的跡象。
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所羅門教授的實驗出現了令人難解的意外。這是一項叫作遷移的實驗,接受實驗的狗需要首先經過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訓練。每一天,它們接受兩種不同的刺激,一個高頻率的聲音和一個短促的電擊,聲音和電擊成對出現,目的是檢驗狗是否會把聲音和電擊聯繫在一起。如果連結形成,它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會像真的觸電那樣感到恐懼。
狗被放進一個大箱子中,箱子被中間的矮閘隔成兩半。實驗者想知道,狗聽到聲音後,會不會做出跟受到電擊一樣的反應——跳過矮閘逃開電擊。會的話,就表明連結形成。意外就出現在這裡——狗寧願躺在地上一邊接受電擊一邊哀鳴,也不去跳過矮閘——跳過矮閘對它們來說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個意外令所羅門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塞利格曼卻意識到一個遠比“遷移”更重要的事情發生了——經過實驗早期的挫折後,這些狗不知不覺地陷於無助之中,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本能,放棄逃脫。
這項發現的意義在於,如果狗可以學會無助,那么人的無助是否也是後天學會的?一個針對該疑問的實驗在塞利格曼的主持下開始了。
這個實驗叫三元實驗,因為它把被試動物分成三組。第一組動物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逃避電擊,只要用鼻子推動牆上的一塊板,電擊就會停止,這組動物是有控制力的。第二組動物承受的電擊強度和次數與第一組相同,但它們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電擊停止。第三組動物不接受任何電擊。
三組動物經過上述程式後,塞利格曼把它們放入了那個由矮閘隔開的大箱子中。按照常理,它們應該很快學會跳過矮閘逃過電擊。塞利格曼預測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動物學會了無論怎么做都沒有用,它們會躺在地上承受電擊,什麼都不做。
很多人對實驗表示了懷疑,當時流行的理論認為,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不可能學會無助。
實驗開始了。第一組狗,學會用行為控制電機的那組狗,在進入箱子的幾秒鐘後,就紛紛跳過了矮閘。第三組狗,從未接受電擊的那組狗,在進入箱子的幾秒鐘後,也跳過了矮閘。只有第二組狗,呆呆地停留在有電擊的那一邊,沒有嘗試跳到另一邊的結果如何。
實驗重複多次,結果完全相同。塞利格曼相信,動物在一次次的挫敗中,相信它們無論怎么做都於事無補,於是變得被動,不再做任何努力。
類似的實驗放在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嗎?塞利格曼的實驗在心理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不久,日本人裕人將類似實驗施加於人身上。
參與實驗的人同樣被分成三組。第一組被試者被帶入一個房間,房間裡音響聲音很大,他們試著按控制臺上的各種按鈕,卻不能讓噪音停止。同樣的房間同樣的音響,第二組被試者只要按對了控制按鈕的排列組合,就可以關掉聲音。第三組被試者沒有受噪音干擾。
三組被試者經過上述程式後,裕人把被試者帶入另一個房間,房間裡有一個實驗箱,被試者把手放在實驗箱的一邊,就會有難聽的聲音出來,把手移到另一邊時,難聽的聲音就停止了。
第一組的人表現出了對噪音的無奈,他們大多數人只是坐在那裡忍受噪音,卻沒有試著把手移到實驗箱的另一邊;第二組、第三組的人很容易就找到了關掉噪音的方法。
如果實驗室中的被試者可以因為長期無法關掉噪音學會無助,那么真實世界中的人也會因為屢遭挫折而學會無助。
經過7年的實驗後,塞利格曼清楚地知道,無助和悲觀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後天學會的。這就是我們的好訊息:人們既然可以學會無助,那么就一定可以學會消除無助,從廢墟中重建生活。
P8-11
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塞利格曼的父親死於不治之症,他曾親眼目睹處於生命晚期的父親的無助狀態,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64年,當他攻讀心理學研究生的時候,就從一個動物實驗的意外狀況中發現了無助形成的跡象。
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所羅門教授的實驗出現了令人難解的意外。這是一項叫作遷移的實驗,接受實驗的狗需要首先經過巴普洛夫的條件反射訓練。每一天,它們接受兩種不同的刺激,一個高頻率的聲音和一個短促的電擊,聲音和電擊成對出現,目的是檢驗狗是否會把聲音和電擊聯繫在一起。如果連結形成,它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會像真的觸電那樣感到恐懼。
狗被放進一個大箱子中,箱子被中間的矮閘隔成兩半。實驗者想知道,狗聽到聲音後,會不會做出跟受到電擊一樣的反應——跳過矮閘逃開電擊。會的話,就表明連結形成。意外就出現在這裡——狗寧願躺在地上一邊接受電擊一邊哀鳴,也不去跳過矮閘——跳過矮閘對它們來說可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個意外令所羅門教授百思不得其解,塞利格曼卻意識到一個遠比“遷移”更重要的事情發生了——經過實驗早期的挫折後,這些狗不知不覺地陷於無助之中,最終放棄了自己的本能,放棄逃脫。
這項發現的意義在於,如果狗可以學會無助,那么人的無助是否也是後天學會的?一個針對該疑問的實驗在塞利格曼的主持下開始了。
這個實驗叫三元實驗,因為它把被試動物分成三組。第一組動物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逃避電擊,只要用鼻子推動牆上的一塊板,電擊就會停止,這組動物是有控制力的。第二組動物承受的電擊強度和次數與第一組相同,但它們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電擊停止。第三組動物不接受任何電擊。
三組動物經過上述程式後,塞利格曼把它們放入了那個由矮閘隔開的大箱子中。按照常理,它們應該很快學會跳過矮閘逃過電擊。塞利格曼預測實驗結果是,第二組動物學會了無論怎么做都沒有用,它們會躺在地上承受電擊,什麼都不做。
很多人對實驗表示了懷疑,當時流行的理論認為,無論是動物還是人,都不可能學會無助。
實驗開始了。第一組狗,學會用行為控制電機的那組狗,在進入箱子的幾秒鐘後,就紛紛跳過了矮閘。第三組狗,從未接受電擊的那組狗,在進入箱子的幾秒鐘後,也跳過了矮閘。只有第二組狗,呆呆地停留在有電擊的那一邊,沒有嘗試跳到另一邊的結果如何。
實驗重複多次,結果完全相同。塞利格曼相信,動物在一次次的挫敗中,相信它們無論怎么做都於事無補,於是變得被動,不再做任何努力。
類似的實驗放在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結果嗎?塞利格曼的實驗在心理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不久,日本人裕人將類似實驗施加於人身上。
參與實驗的人同樣被分成三組。第一組被試者被帶入一個房間,房間裡音響聲音很大,他們試著按控制臺上的各種按鈕,卻不能讓噪音停止。同樣的房間同樣的音響,第二組被試者只要按對了控制按鈕的排列組合,就可以關掉聲音。第三組被試者沒有受噪音干擾。
三組被試者經過上述程式後,裕人把被試者帶入另一個房間,房間裡有一個實驗箱,被試者把手放在實驗箱的一邊,就會有難聽的聲音出來,把手移到另一邊時,難聽的聲音就停止了。
第一組的人表現出了對噪音的無奈,他們大多數人只是坐在那裡忍受噪音,卻沒有試著把手移到實驗箱的另一邊;第二組、第三組的人很容易就找到了關掉噪音的方法。
如果實驗室中的被試者可以因為長期無法關掉噪音學會無助,那么真實世界中的人也會因為屢遭挫折而學會無助。
經過7年的實驗後,塞利格曼清楚地知道,無助和悲觀不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後天學會的。這就是我們的好訊息:人們既然可以學會無助,那么就一定可以學會消除無助,從廢墟中重建生活。
P8-11
序言
當下的中國,正處於傳統文化的斷裂期和經濟轉型期,它們帶來的前所未有的無歸屬感和浮躁感必將衝擊到每一個社會個體。越是處身於無序的環境中,人們越是需要掌控感,一如自然環境嚴酷的冰島催生了最多的優秀詩歌。因為在漫長的冬夜裡,在北風呼號的小屋中,冰島居民需要從詩歌中獲得掌控感來對抗外部環境的不可控。
在世俗生活中,掌控感每每以快樂和成就的方式表現出來,故此,我們可以說,當下的中國人更需要快樂和成就,至少是快樂。
如何獲致快樂?時下流行一種說法,要快樂,就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快樂暗示,通過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一切都很好!”讓快樂全然地占據心理空間,絕不讓負面情緒涉足其中。然而,長期的實踐表明,這種暗示只能帶來暫時的亢奮,不久以後,抑鬱又會捲土重來,甚至更加固執地盤踞心中。
積極心理學家發現,痛苦和快樂自同一個“管道”流通,當我們關閉對痛苦的感知時,我們也就關閉了對快樂的感知。盲目地對自己說“一切都好”,不但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反而會失去體會痛苦情緒的自由,失去為人的自由,甚至會因為約束本性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失去幸福感、精力水平、快樂感、創造力,最終無所建樹。
快樂並不只是對不快樂的否定。你不快樂,是因為你沒有準許自己全然為人,你是全然的人,就要全然為人。如果你沒有允許自己全然為人,如果你沒有追求那些讓你健康的東西,如果你沒有盡力做到你本該做到的事情,你就是在削弱自己,疾病就會趁虛而入。
痛苦和快樂、失敗和成功原是一體兩面,對一面的限制必將導致對另一面的削弱。要獲得掌控感,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快樂,首先不應迴避痛苦,敵視失敗,再通過冥想、高峰體驗等方式重建積極的大腦迴路,將完整的自我呼喚出來,而完整的自我必將帶來健康的思想、健全的生活和完善的智慧,它們又是身為人所有幸福的基礎。
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在實驗室和臨床醫療中經過嚴謹認證的一套方法,也是本書將要介紹的內容。
在世俗生活中,掌控感每每以快樂和成就的方式表現出來,故此,我們可以說,當下的中國人更需要快樂和成就,至少是快樂。
如何獲致快樂?時下流行一種說法,要快樂,就要不斷地對自己進行快樂暗示,通過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一切都很好!”讓快樂全然地占據心理空間,絕不讓負面情緒涉足其中。然而,長期的實踐表明,這種暗示只能帶來暫時的亢奮,不久以後,抑鬱又會捲土重來,甚至更加固執地盤踞心中。
積極心理學家發現,痛苦和快樂自同一個“管道”流通,當我們關閉對痛苦的感知時,我們也就關閉了對快樂的感知。盲目地對自己說“一切都好”,不但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反而會失去體會痛苦情緒的自由,失去為人的自由,甚至會因為約束本性而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失去幸福感、精力水平、快樂感、創造力,最終無所建樹。
快樂並不只是對不快樂的否定。你不快樂,是因為你沒有準許自己全然為人,你是全然的人,就要全然為人。如果你沒有允許自己全然為人,如果你沒有追求那些讓你健康的東西,如果你沒有盡力做到你本該做到的事情,你就是在削弱自己,疾病就會趁虛而入。
痛苦和快樂、失敗和成功原是一體兩面,對一面的限制必將導致對另一面的削弱。要獲得掌控感,獲得內心的安寧和快樂,首先不應迴避痛苦,敵視失敗,再通過冥想、高峰體驗等方式重建積極的大腦迴路,將完整的自我呼喚出來,而完整的自我必將帶來健康的思想、健全的生活和完善的智慧,它們又是身為人所有幸福的基礎。
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在實驗室和臨床醫療中經過嚴謹認證的一套方法,也是本書將要介紹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