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角龍

準角龍

準角龍(學名:Anchiceratops),是角龍亞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西部。它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臉部有三隻角、鸚鵡般的喙狀嘴,頭後有長的頭盾。在眼睛上方的兩隻額角較鼻角為長。準角龍約有6米長。準角龍的頭盾非常獨特,呈長方形,邊緣有大型三角形頸盾緣骨突,以及比五角龍與牛角龍較小型的洞孔。另一個特徵是在身體中線的兩邊有一對骨節,接近頭盾的末端。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αγχι”(意即“接近”)、“κερατ”(意即“角”)及“ωψ”(意即“面”)組合而成,是因它被認為是一種角龍科的過渡性物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準角龍
  • 拉丁學名:Anchiceratops
  • 別稱:安琪角龍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蜥形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鳥臀目
  • 亞目:角龍亞目
  • 角龍科
  • 亞科:角龍亞科
  • :準角龍屬
  • :1種
  • 模式種:華麗準角龍
  • 食性:草食性恐龍
  • 分布區域:北美洲西部
  • 保護現狀:已滅絕
物種學史,發現歷史,古生物學,分布範圍,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1914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建立準角龍屬,他認為準角龍是一種過渡性物種,與獨角龍三角龍有關,是它們之間的中間型生物。目前只有一個有效種,稱為華麗準角龍(A. ornatus),種名意指其邊緣多角的頭盾。另一個種被稱為長喙準角龍(A. longirostris),是在1929年建立,但這個種已被普遍認為是華麗準角龍的次異名。
準角龍
準角龍與人類比較準角龍與人類比較

發現歷史

於1912年,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紅鹿河附近發現準角龍的第一個化石,由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率領的挖掘團隊所發現。正模標本是頭顱骨的後半部,也包括長頭盾;此外,還發現幾塊其他的部份顱骨,目前都存放於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在1924年,一個完整的頭顱骨被發現,並於5年後被命名為長喙準角龍。另一個標本於1925年被發現,雖然沒有了頭顱骨,但卻是最為完整的骨骼,包括有完整的脊柱直至尾巴末端的脊椎。這個標本存放於渥太華的加拿大自然博物館。之後還發現其他化石,包括了在艾伯塔省的一兩個骨床,但當中很少化石是屬於準角龍的。

古生物學

相較於相同地區的其他角龍科恐龍,準角龍的數量相當少見,而馬蹄峽谷組及恐龍公園組的化石都是在近海的沉積層發現。這顯示準角龍可能是生活在沒有其他角龍科的河口地區。在白堊紀末期,有花植物開始普遍,但數量仍較少,所以角龍類可能以當時最普遍的松科蘇鐵科蕨類植物為主要食物。

分布範圍

大部份準角龍化石都是在艾伯塔省的馬蹄峽谷組被發現,被認為是屬於上白堊紀的麥斯特里希特階早期,距今約7400萬-7000萬年前。在美國懷俄明州的阿榮德地層也發現類似準角龍的頭盾碎片,年代也屬於馬斯特里赫特階早期。但是在恐龍公園組亦有發現有準角龍特徵的頭盾碎片,地質年代被估計是屬於較早的坎帕階末期(約7800萬-7400萬年前)。這代表有比華麗準角龍更早的化石紀錄,或是另一個相關的物種。

形態特徵

一個較小型的頭顱骨原先被建立為第二個種,長喙準角龍(A. longirostris),這是根據其大小、比例較長的口鼻部、以及較短且向前彎(而非向上)的角。但是有古生物學家發現這個頭顱骨可以視為華麗準角龍的變異個體,所以它可能是屬於同一種。
準角龍的模式標本準角龍的模式標本
有研究認為準角龍是兩性異形動物,而長喙準角龍其實是一頭雌性。其他準角龍的頭顱骨都是較大及短,口鼻部較粗,鼻角較長、向上彎曲,這可能就是雄性特徵。兩性異形在其他屬中亦可見,如較為顯著的有三角龍牛角龍五角龍;較不明顯的有開角龍。原始角龍下目的原角龍亦有著兩性異形的特徵。最近的準角龍標本統計研究,顯示各頭顱骨的不同形態,無法歸納出兩個類別,因此頭顱骨、頭盾、角的不同形狀,有可能代表個體差異、或是不同成長階段的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