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無葉豆

準噶爾無葉豆

準噶爾無葉豆(學名:Eremosparton songoricum (Litv.) Vass.)是豆科無葉豆屬植物,灌木,高50-80厘米。莖基部多分枝,向上直伸;老枝黃褐色,皮剝落;嫩枝綠色。葉退化,鱗片狀,披針形,長1-2.5毫米。花單生葉腋,在枝上形成長總狀花序(長10-15厘米)。莢果稍膨脹,卵形或圓卵形,長6-13毫米,寬5-8毫米,;種子1(3)顆,腎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

分布於中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奇台北沙窩)。生於流動或半固定的沙地。

準噶爾無葉豆根為優良先鋒固沙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播種,根櫱,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50-80厘米。莖基部多分枝,向上直伸;老枝黃褐色,皮剝落;嫩枝綠色,疏被短柔毛,纖細,稍有棱。葉退化,鱗片狀,披針形,長1-2.5毫米。
花單生葉腋,在枝上形成長總狀花序(長10-15厘米);花梗長1-1.5毫米;萼筒長約2毫米,萼齒三角狀,被伏貼短柔毛;花紫色,旗瓣寬腎形,長約4毫米,寬約7毫米,先端凹入,具短瓣柄,翼長圓形,瓣柄長為瓣片的1/2,龍骨瓣較翼瓣短,先端銳尖,瓣柄較瓣片稍短。莢果稍膨脹,卵形或圓卵形,長6-13毫米,寬5-8毫米,具尖喙,被伏貼短柔毛,果瓣膜質;種子1(3)顆,腎形。花期5-6月,果期6-7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無葉豆(Eremosparton aphyllum (Pall.) Fisch. et Mey.)較近。據記載無葉豆的莢果長7-10毫米,萼齒三角形;準噶爾無葉豆的莢果長10-15毫米,萼齒基部三角狀、伸長。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亞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新疆準噶爾盆地(奇台北沙窩)。生於流動或半固定的沙地。
準噶爾無葉豆準噶爾無葉豆

生長習性

準噶爾無葉豆根莖沿沙地淺層伸長,達20米;在根莖上萌發新株。

繁殖方法

播種

種子處理:準噶爾無葉豆種皮革質,較堅硬,透水性差,乾播發芽困難。為此進行了冷水浸種、熱水浸種和濃硫酸浸種處理,結果表明:冷水浸種5-7天,種子的硬實率仍為100%;70-80℃的熱水浸種24小時,種子的吸水膨脹率僅為2%,可見冷水及熱水浸種處理的效果均不顯著。用濃硫酸浸種15-20分鐘,在種皮出現黑點時用清水沖洗乾淨,35-45℃溫水自然冷卻浸泡24小時,即有85%的種子吸水膨脹,顯著地提高種子的萌發率。這表明濃硫酸浸種是準噶爾無葉豆育苗繁殖的關鍵措施。
播種方法:1992年以來,選擇條件一致的細沙土和沙壤土,布置了播種深度、地膜覆蓋對出苗率的影響,以及土壤質地對成苗率影響的試驗。結果顯示:播種深度2厘米、3厘米和4厘米的出苗率分別為29.17%、20.83%和15.67%,處理間差異顯著,以2厘米深度較適宜。有地膜覆蓋的出苗率為25.8%,無地膜覆蓋的出苗率為25%,差異不顯著,但地膜覆蓋的出苗期提前2天,可能是因為地膜覆蓋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溫,所以出苗早。沙壤土上準噶爾無葉豆的成苗率達93.3%,而細沙土上成苗率僅為67%,差異顯著,這是由於沙壤土的保水性較細沙土好,可有效地保持地墒,因而成苗率較高。

根櫱

準噶爾無葉豆不但主根深長,水平根也很發達,且有較強的根萌生能力,1年生植株便可產生根葉苗。根櫱苗多產生於近地表5厘米的水平根上,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從水平根上產生大量根櫱苗,當年即可開花結果。在地墒較穩定的情況下,母株越健壯,其水平根上產生的根櫱苗越多,水平根延伸的距離越遠,其上產生的根櫱苗也越多。據調查,2年以上的植株單條水平根最長可延伸到3米以外,根櫱苗可達16株,全株可產生30餘株根櫱苗。隨著植株的生長,又可繼續產生第二代、第三代根櫱苗,利用這一特性可為準噶爾無葉豆的擴大繁殖、加快推廣提供苗源。中國民勤沙生植物園進行的根櫱苗繁殖試驗表明,在發芽前,及時將根蘗苗從母株上切下,進行大行距(5米×5米或6米×6米)移栽繁殖,3-5年後,根櫱苗的地上部分便可占據株行間空地。由此可知,充分利用根櫱苗進行繁殖,是準噶爾無葉豆擴大繁殖的技術關鍵。

主要價值

準噶爾無葉豆為優良先鋒固沙植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