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兩年振盪

準兩年振盪

準兩年振盪最早是指赤道平流層低層風場的一種準周期變化現象,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一種赤道附近地區平流層低層風場的準周期變化現象。

1950年代末,由於積累了數年的赤道平流層風觀測,發現了平流層緯向風的隔年交替現象。由於平均周期為26.3個月,所以稱為準兩年周期振盪,縮寫為QBO。本來QBO是專指赤道平流層緯向風的振盪。後來發現對流層許多氣候要素也有隔年交替現象,有時人們也稱為QBO。也有稱為TBO(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

中文名稱準兩年振盪
英文名稱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QBO
定  義赤道附近平流層內出現的約以24~30個月為周期的東西風交替變化現象。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天氣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準兩年振盪
  • 外文名: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 簡稱:QBO
  • 研究方法:濾波方法
起源,主要特徵,產生機制,擴展研究,套用,

起源

1961年,Reed等最先發現赤道平流層風場有每年反向的現象,其後,Angell等進一步發現平流層溫度、對流層頂高度及臭氧量等也存在著準兩年周期變化。1968年,Belmont的研究正式用QBO來表示這種準周期變化現象。

主要特徵

振盪周期基本上為兩年,平均為26或27個月;振盪現象一般由30km高空向下傳播,且在傳播過程中振幅基本不變,但是到了23km以下其振幅迅速削弱;振幅的下傳速度為每月1km;振盪現象對赤道呈對稱。

產生機制

QBO的產生機制和傳播特徵一般歸結為行星波垂直傳播理論,即熱帶對流層大氣中的混合Rossby-重力波和Kelvin波的垂直上傳,並與平流層的半年周期波相作用,導致QBO現象。

擴展研究

近年來人們不斷發現對流層大氣環流及氣候變化也存在著準兩年周期變化現象,並且同平流層的QBO有一定的聯繫。例如,Mukerjee等分析發現印度季風降雨有準兩年振盪現象,並同QBO關係很好,當QBO的東風位相期,印度季風雨偏少。Shapiro和Gray研究大西洋風暴與QBO關係時發現,當處於QBO的西風位相時,大西洋風暴的數目相對較多。
但是,需要注意對流層的準兩年振蕩平均周期長度可能與赤道平流層緯向風的平均周期長度不同。因此即使兩種周期長度僅差2個月,14~15年後位相也會變得相反。所以研究對流層氣候要素與平流層緯向風的關係時,要嚴格考慮後者的位相。
在揭示了許多平流層大氣參量和微量氣體的準兩年周期變化之後,人們不禁將目光從平流層轉向對流層,自1980年代開始,把對流層大氣環流和氣象氣候要素明顯的準兩年周期振盪稱為TBO(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且對TBO的機理研究發現,熱帶海洋(主要是印度洋和太平洋)和平流層QBO在TBO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此外,歐亞雪蓋和太陽活動的11年周期可能也會影響TBO。

套用

  1. 中國東部降水存在準兩年周期變化特徵,它們與平流層QBO存在一定的聯繫,對華南地區來說,QBO的東風期對應著華南多雨, 而QBO的西風期與華南少雨相對應;黃河中下游地區情況有所不同,多雨發生在QBO由東風向西風的轉換期,少雨發生在QBO由西風向東風的轉換期;長江中下游的情況介於兩者之間,有時同華南地區相一致, 有時又同華北地區相一致。
  2.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東亞西風帶強度以及地面氣溫都存在著明顯的準兩年周期變化。東亞西風帶強時, 西太平洋副高弱;東亞西風帶弱時, 西太平洋副高則強。弱的副高出現在平流層QBO由偏西風位相向偏東風位相轉變的過程中;相反, 強的副高發生在QBO由偏東位相向偏西位相轉變的過程中。
  3. 西太平洋颱風活動同平流層QBO關係的研究表明, 夏季處於QBO的東風位相時有利於西太平洋颱風生成, 而夏季處於QBO的西風位相時, 不利於西太平洋颱風生成。
  4. 厄爾尼諾事件對平流層QBO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 使QBO的西風位相的持續時間平均縮短了41% ~5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