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後村

湯後村

湯後村地處招遠市區溫泉路南側,是金都溫泉主泉區所在地。元至元年間,宋姓遷此定居,因處溫泉湯池後面,故名湯後村。該村面積0.27平方公里,人口84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後村
  • 面積:0.27平方公里
  • 人口:840人
  • 類型:行政規劃
旅遊資源
系地表水滲入地下,經過深部循環,在地殼深處受岩漿影響,通過岩石裂隙返上地面而成,是中國北方溫度最高、水質最好、出水量最大的熱水泉。地熱分布區域大致呈三角形,面積約計1.5平方公里,地下熱水儲量豐沛,主要分布於湯後村周圍。泉水溫度高,出水口最高處為95℃。泉水礦化度高,化學藥物成份豐富。據《山東通志》記載:金都溫泉,曾叫“德新泉”,其因“甃石為池,引水注之,構堂其上,曰‘德新’”。另據《招遠縣誌》記載:此泉“有如沸湯”,“泉涌甚盛”,滾滾而流,故將其稱作“湯泉”或“滾泉”。其所依託的東山,也因此而叫“滾泉山”。當地俗稱“湯上”,現分為湯前和湯後兩個村。
湯後村為溫泉主泉區,村內破土即有泉涌。滾泉山下,舊時曾有噴泉數處。南部的主泉眼,日夜汩汩,“湯泉阜雲”。古代人們特地在此鑿石,修築了欄桿池,池呈正方形,每邊長約3米,由精鑿的白色花崗岩大理石砌成。池邊豎有8根精雕細刻的石欄桿,每邊3根,每根高約1米。各欄桿之間,也用大理石石條橫聯合圍。欄桿池內的水,深約尺許,灼熱而清澈。在欄桿池西北不遠的地方,有一座拱型的石橋,因溫泉在下,致使其在深秋隆冬季節里,周圍嚴霜寒雪遍地,而橋面上卻既無霜,又無雪,故稱之為“斷霜橋”。北部的主泉眼,人們也砌石成池,同樣沸水涌流,常年雲霧升騰繚繞。
昔日溫泉,主要用於洗浴。漢、唐、宋、明時期,就已盛行。明時,溫泉砌池為三,“一官湯,在公廨內;男、女湯各一”。《招遠縣誌》載:“論其濟物功,則可以療瘡疥,驅瘟疫,消飽脹,慰疲倦,隆冬止寒,盛夏解暑,種種利益,不可枚舉。”用溫泉水洗浴,對慢性風濕、關節炎、皮炎、牛皮癬、坐骨神經痛、高血壓、冠心病等20多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古時,滾泉山下有湧泉數處,且有溫涼並流之奇觀。古人曾嘆:“異哉招城東,長年如春靄,人人浴湯泉,朝昏無有懈。”舊時,溫泉晚浴為招遠八大景之一。
近代以來,招遠溫泉地熱資源得以逐步開發利用。1980年代,先後在溫泉資源地建成黃金療養院、農行療養院等,至今,溫泉周圍已建成洗浴中心近10家,成為造福社會的獨特資源。2002年,湯後村在溫泉區中心地帶,建設了金都溫泉國際度假中心,該中心集溫泉旅遊、娛樂、洗浴、療養、健身、餐飲、住宿於一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