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山七坊

湯山七坊

湯山七坊農家樂村位於江寧區湯山街道孟墓社區郄坊村,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是江南名剎——藏龍寺青龍橋歷史典故的發源地。

郄坊村遠離城市喧囂,空氣清新,依山傍水,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緊鄰S337省道,交通便利。七坊農家樂項目前已投資4000餘萬元,新增綠化面30000平方米。綠化率達60%以上,鋪設村內青石板路面及環坊道路6公里,出新房屋40餘幢,總面積達5500平米,開業一年吸引遊客達12萬餘人,積極扶持20戶經營戶,經營總收入達800萬元。目前20餘戶農家餐飲、3戶農家客棧,1戶為農超市、7個民間作坊及垂釣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其中遊客接待中心,主要用於民俗文化展示、土特產品及旅遊紀念品展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度推進民俗文化開發,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文化研究基地,完善休閒採摘及打造開心農場等功能配套項目。

基本介紹

人文介紹,村落,冬粉坊,油坊,糕坊,炒米坊,向日葵,親子游,農民創業基地,傳統手工藝,時尚皮草小鎮,農家樂,濕地公園,陸瑤七坊夢,傳統文化元素,催熱鄉村旅遊,

人文介紹

村落

郄坊村遠離城市喧囂,空氣清新,依山條件得天獨厚,緊鄰S337省道,交通便利。七坊農家樂項目前已投資4000餘萬元,新增綠化面30000平方米。綠化率達60%以上,鋪設村內青石板路面及環坊道路6公里,出新房屋40餘幢,總面積達5500平米,開業一年吸引遊客達12萬餘人,積極扶持20戶經營戶,經營總收入達800萬元。目前20餘戶農家餐飲、3戶農家客棧,1戶為農超市、7個民間作坊及垂釣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其中遊客接待中心,主要用於民俗文化展示、土特產品及旅遊紀念品展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度推進民俗文化開發,打造青少年教育基地、文化研究基地,完善休閒採摘及打造開心農場等功能配套項目。
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結合當地的村莊名稱,確定“七坊”農家樂主題。七坊即豆腐坊、冬粉坊、醬坊、茶坊、糕坊、麵坊、油坊、炒米坊,邀請民間藝人在此現場製作,向遊客展示農副食品傳統工藝流程。在秉承“融合傳統文化、融合歷史典故,培育特色文化內涵”的方針指導下,確定了豆腐、冬粉、醬、茶、糕、面、油、炒米等7坊的運營模式。更形象、更直觀地再現江南古代勞動人民農副產品的加工工藝,將“湯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特色農家樂。特別是豆腐坊,平師傅做的豆腐非常醇香濃厚,深受遊客的喜愛,每天的營業額都在200—300元,成為七坊的金字招牌。
郄坊村也是藏龍寺及青龍橋歷史典故的發源地,據傳東漢立朝前夕劉秀曾經此橋,揮劍將一條黃色大蟒(即篡政者王莽)斬殺成十八節。橋兩邊留下四把斬妖劍,劍鋒插入橋身,僅留石制龍頭劍柄在外。因之,仁德之人過橋時通暢無阻、心曠神怡;歹毒卑鄙之人過橋時則膽顫心驚、寸步難行。傳說有一村痞鄉霸路過此橋時乓當一跤,頭顱滾出丈把遠,且無血無痕。春汛秋雨時,橋下常會“發蛟”。屆時山洪暴發,聲似雷鳴。洪水伴隨某種動物昆蟲傾瀉而下。或蜈蚣、或老鼠、或蛇蠍等。發蟻蛟時螞蟻成團成堆,發蛇蛟時各種彩蛇普天蓋地,發蛙蛟時遍地青蛙連蹦帶跳。各種生靈一時群集聚會,遮天蔽日;一時又四散奔去,無影無蹤。每逢此時,附近人們便點燭焚香,祈禱告拜:護佑世間生靈萬物自由繁衍、生生不息;祝福人們健康長壽,和諧美滿!
七坊農家樂村位於江寧區湯山街道孟墓社區郄坊村,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是江南名剎——藏龍寺及青龍橋歷史典故的發源地。生態環境優越、歷史文化久遠、農村民風淳樸,來到七坊農家樂村,她將以獨特的農家作坊體驗令您感受到最為的淳樸農家的樂趣。七坊農家樂其實有8個代表作坊——豆腐坊、冬粉坊、醬坊、茶坊、糕坊、酒坊、油坊、炒米坊。傳統的製作工藝,古樸的工具,為您現場展示製作傳統農副食品的工藝流程,帶您懷念兒時農村的生活點滴。
到七坊農家樂來,就一定要嘗嘗頗具盛名的七坊羊肉、七坊豆腐。羊肉取材於青龍山上散養的山羊,肉質鮮美,滷汁入味;豆腐以純手工打造工藝,嫩滑爽口,原汁原味。村口的“悅峰小築”生態餐廳,以原生態讓您體驗大自然的清新。
湯山七坊

  

  

  
酒坊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酒坊延用了古代的釀酒技術,給遊客展現了酒的釀造過程和酒文化的發展。遊客在遊玩的同時還可以免費品嘗美酒。
湯山七坊

  

  
醬坊
數千年來,“醬”一直是中國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礎。三國時代開始用醬引子來做大醬,做成各種大醬,並且一直繼承和相傳到至今。煮熟的新鮮黑大豆在醬曲的作用下,充分浸燜發酵,經過時間的孕育,成就獨特的風味和營養的升華。
湯山七坊

  

  

  

  
豆腐坊
相傳豆腐是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發明的,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瓊漿本出乾坤順轉,玉質無殊日月朗清”,勤勞的郄坊村人堅持以祖傳手工方法製作豆腐,石磨磨漿、紗網濾渣、點鹵定型……40餘年如一日,每一步都遵循傳統,真材實料。正是如此,七坊豆腐坊才做出醇厚濃香的豆腐,並成為都市觀光客們最愛的農家特產。
湯山七坊

冬粉坊

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記載有中國最早的做冬粉歷史,至今已有1400年。七坊冬粉坊,選用優質的紅薯澱粉為主要原料,結合傳統工藝製作,最大限度保留紅薯的營養價值。其絲條勻細,整齊柔韌;食用時清嫩適口,Q彈爽滑,風味獨特。
湯山七坊

油坊

在傳統手工藝幾近消失的今天,湯山七坊的潘家榨油坊,仍舊保持著祖輩傳下的壓榨工藝。精選原料,不添加任何化學製劑,保留油籽的天然營養和原汁原味。一點一滴,潘師傅都用心堅持做到最好,這是對祖訓最虔誠的致敬。
湯山七坊

糕坊

糯米糕是以糯米和麵粉混合各類食材製成的糕點,溫潤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賦予郄坊村優良的糯米品質。智慧的郄坊村人一直傳承著糯米糕的傳統製作流程,逢年過節常常蒸上一籠,寓意步步“糕”升,健康長壽。
湯山七坊

炒米坊

8000多年前,中國黃河流域開始栽培黍,又叫糜子。炒米就是用這種古老的穀物,經過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食物。其手工製作法已經流傳了上千年,現代研究發現,炒米中富含有活性炭,可以吸附身體內的多餘的脂肪,具有神奇的減肥效用。
湯山七坊

向日葵

為豐富鄉村休閒遊內涵,今年5月湯山七坊打造了一個占地面積達200畝的向日葵園。
目前,先期種植的近30畝向日葵已全部開放。“針對向日葵觀賞期短的問題,七坊將嘗試分批次播種向日葵。從5月到11月,七坊都會有盛開的向日葵‘笑臉’歡迎遊客們的到來。”湯山七坊管理辦公室主任陸瑤介紹道,此次引進的向日葵大致分為食用葵、油用葵和觀賞葵三大類。其中觀賞葵基本從台灣引進,有矮生葵、多頭葵和紅色葵等多個特色品種。“等食用類向日葵的花盤孕育出花籽,市民和遊客若想親手採摘葵花籽,可以購買一個向日葵花籽盤,體驗收穫的樂趣。”陸瑤還告訴筆者,等油用類向日葵大面積成熟,他們將把收下了的葵花籽送到油坊,加工成天然葵花油出售。“向日葵園既為七坊增添了美景又能給七坊帶來經濟效益,真是一舉兩得。”正在種向日葵的七坊村民羅大順高興地說。
湯山七坊向日葵湯山七坊向日葵

親子游

為了讓孩子們親近自然、認識自然、感受動手的樂趣。湯山七坊開啟了新的親子游項目,挖山芋、剝向日葵種子、磨豆漿。讓孩子和父母們,一齊動手,從土裡挖出小小的山芋,從花盤子上剝出葵花子,讓小朋友們體驗真正的農作活動。如果您想品嘗自己挖出的山芋,那么您可以把它帶回家,嘗嘗勞動果實;如果您想自己種植向日葵,那就帶上幾顆向日葵種子,看著它發芽長大。快來吧,湯山七坊帶您領略別樣的田園風光!
行程安排:乘車至山芋地挖山芋——乘車至湯山七坊遊客中心——豆腐坊(磨豆漿)——酒坊(現場釀酒)——冬粉坊(現場制粉皮)——炒米坊——油坊(現場制油)——醬坊——茶坊——糕坊(看米糕製作)——文化大舞台——三大橋——向日葵園剝向日葵種子——農家餐飲——遊客中心
湯山七坊親子游湯山七坊親子游

農民創業基地

2011年9月,江寧區授牌5家社區為“江寧區都市生態休閒農業(農家樂)”首批示範點,簡稱“五朵金花”,孟墓社區郄坊自然村成功入選。 郄坊村遠離城市喧囂,空氣清新,依山傍水,地理條件得天獨厚,緊鄰S337省道,交通便利。值得一提的是,郄坊村文化底蘊深厚,是江南名剎——藏龍寺及青龍橋歷史典故的發源地,據說東漢時期王莽篡位追劉秀,劉秀就是受插花娘娘指點藏身於此橋下,後人稱此為青龍橋。同時,此地獨具特色的插花羊肉也頗具盛名,常有慕名而來的遠方客人。
經過充分的前期調研,郄坊村確定了以豆腐坊、冬粉坊、醬坊、茶坊、糕坊、麵坊、油坊、炒米坊等為主的“七坊農家樂”農民創業基地主題,經營範圍涉及餐飲、住宿、農家書屋閱讀、古今談館茶鋪等,其間民間藝人在此現場製作,向遊客展示農副食品傳統工藝流程,同時銷售“七坊”牌特色產品。
湯山七坊“農家樂”農民創業基地聘請專業設計院對其進行專業、全面的規劃設計,並且從去年12月份開始,對基地周邊及經營戶經營環境進行全面整治和提升:對原郄坊河全面清淤,修建水上木製走道、休息亭、河堤石化加固、空閒地鋪設草坪、綠化;修建進入基地水泥路、停車場;對經營戶的門面重新定位包裝、命名,並進行室內裝潢、布置。目前,投資近2000萬的“七坊農家樂”創業基地經過整治改造,面貌已煥然一新,22戶農家樂經營戶全部開業,預計將帶動周邊超過150名農村富餘勞動力再就業,年旅遊觀光人次超過8萬,營業額超過500萬。未來,湯山“七坊農家樂”農民創業基地將打造成為集餐飲、住宿、採摘、休閒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家旅遊景點及農民致富增收的有效平台。

傳統手工藝

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式榨油機具,重新派上了用場;現磨的豆腐腦、新煮的冬粉,成了都市觀光客們最愛的農家特產……在江寧湯山七坊村,南京、上海、蘇州等地來的遊人不斷,大家嘖嘖稱奇:很多早已看不到的傳統手工藝,在這裡“復活”了。
吸引遊客們的,是豆腐坊、冬粉坊、麵坊、醬坊、油坊、糕坊、茶坊等7個傳統手工作坊。而這些作坊的“復活”,正是當地農村巨變的一個縮影。
在掛滿了“油”字小旗子的油坊門口,老闆潘永寶滿臉笑容,正手工操作著一台老榨油機說:這個榨油機,都被我埋到土堆里幾十年了,沒想到現在這么多城裡人爭著要看它!這是一個純木製工具,呈楔形,通過木頭的擠壓榨油。潘家祖上就是榨油的,過去當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但是,在商品經濟大潮中,這種手工作坊很快就沒了市場,所以潘永寶就把這台工具扔進了雜物間,一扔就是幾十年。
跟這台榨油機一樣,村裡的很多老手工器具和傳統手工藝都逐漸消失。“但是,這些年我們發現,人們似乎又在回歸傳統,越來越懷念手工的東西了。”湯山街道辦事處主任焦珍山說,
正是基於這種認識,湯山決定在七坊村試點,逐步恢復傳統手工藝,進而帶動鄉村旅遊。正好去年江寧區發展鄉村旅遊,七坊村就被作為挖掘傳統農耕文化的典型,而成功入選“五朵金花”。
在街道幹部的鼓勵下,潘永寶從雜物間的土堆里挖出了榨油機。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台老榨油機一擺在院裡,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潘家油坊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而來,指名就要手工榨油。
跟潘永寶一樣,65歲的老手工藝人平聖孝,也把豆腐坊重新開張了。“我從小就跟著祖父、父親磨豆腐、賣豆腐,那時候起早摸黑、走街串巷,掙的錢只夠一家人吃飯,所以就不想幹了。”平聖孝說,看見大家都對老手藝感興趣,他就在自家整修一新的院子裡擺上了桌子,請大家上門品嘗新磨的豆漿豆腐腦,不曾想開業第一天就讓他和妻子忙活了一天,但數著掙來的鈔票,老平心裡樂開了花。
“復活”的不僅是傳統手工藝,還有村民們積極創業的精神勁兒。村里環境改善了,又有老手藝吸引遊人,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們,紛紛回家把閒置的房子利用起來,開農家樂、農家旅館。
南京周邊的農家樂很多,七坊村裡的農家樂依然強調“傳統”。在這裡,有一家專賣老鴨的餐館,明明村里通了管道煤氣,但老闆還是在院子裡劈一大堆木柴,在土灶台上煲鴨。其實,這裡不僅僅“傳統”,也很現代。走在七坊村里,道路乾淨整潔,村民的院子更是花草繁茂。原來,湯山街道投資4000多萬元整修村莊環境,修路清塘,並對村民住宅出新。這裡的民居,改水、改廁、改灶、改圈,通水、通電、通氣、通路和寬頻網鋪設,實現硬化、淨化、亮化、綠化、美化。

時尚皮草小鎮

湯山有個傳統作坊集中地
以往一提湯山,第一反映就是溫泉,不過最近記者跟著去采了一趟線才發現,去那邊可不光是溫泉療養呢,在路邊就能看到生態農業園的招牌,還有不少草莓大棚,當然,還有重要目的地七坊。
湯山七坊
據說這裡曾是老南京手工作坊的集中地,各種行業都有,唯獨缺了一項,當地人就稱這裡缺一坊,時間長了就念成了七坊。如今這裡當年各業興旺的景象已經不在了,但還保留了豆腐坊、糕坊、冬粉坊、油坊、炒米坊、醬坊、麵坊等傳統手工作坊,加上即將開張的茶坊,這裡儼然成了老南京傳統手工的集中展示地。
這裡時不時會有懷舊的玩家跑來尋趣,由於路近又好找,在感受一下傳統文化和鄉村氛圍外,還能順便帶些傳統美味回去,七坊在吃貨老饕中變得小有名氣。
寧靜小村落里美食很出名
七坊所在地叫郄坊村,是個遠離都市喧囂的寧靜小村落。不過因為村裡的美食受歡迎,時常有遊客來訪。一進入村中,乾淨的石路就讓人心生好感,偶爾有誰家的小狗站在路邊,也只友好地晃晃尾巴,並不高聲大叫,依山傍水的環境和安靜祥和的氛圍尤其讓人放鬆。這是個新村落,幾乎家家都是新式的樓房,外觀很整齊,有著木質的柵欄、遮陽棚和吊牌,搭配著喜慶的紅燈籠和晾在牆上的各種醃菜鹹貨,新農村的氣息迎面而來。
這裡有不少家庭都開著農家樂,而且各有特色菜餚,價格不算高,菜卻相當新鮮地道。自家晾曬的醃菜鹹貨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遊客喜歡的特產。主人家並不刻意兜售,多是吃得好了,順便就拎點什麼鹹魚、鹹肉、鹹鴨帶走。這個時候去正好可以置辦些年貨帶回家。
七坊是鄉村游的亮點
據當地人介紹,這七坊其實都是自家的手工作坊,隨著遊客陸續前來,如今也開放給大家觀賞甚至體驗。糕坊出產傳統的米糕、年糕、壽仁糕等等。據糕坊的主人介紹,這些糕點是由大米和糯米按不同比例混合,經過晾曬、蒸煮、碾磨、壓模最後上鍋蒸出來的,中間還要加上芝麻、紅綠絲等。米糕色澤雪白,入口有大米本身淡淡的甜。
遊客一定喜歡豆腐坊,因為一進去就有熱熱的豆漿、嫩滑的豆腐腦、鹹鮮有嚼勁的豆乾等,據老闆說為了保證口感選的都是上好的原料,就連醬油等輔料也很講究。作坊用傳統的石磨,長時間使用讓它推起來相當流暢。許多人會很樂意邊吃邊聽老闆介紹怎么泡豆、打漿、點鹵,順便把裡面的產品稍帶上這么幾樣。
油坊出產正宗的小磨麻油,一進門就是噴香的油料味。據說好麻油選料極講究,入水漂浮的芝麻都是下腳料,想要出油,芝麻要炒、磨、煮、晃,工序可複雜了。有興趣的話還可以現灌一瓶帶走。醬是黃梅天才能做的,不過冬粉坊里的冬粉、粉皮卻是許多遊客的最愛,常有熟客去了又來,都和主人玩熟了。
皮草小鎮有超低價皮衣
順著七坊直行不過20分鐘的車程,在祿口有個伊斯特皮草小鎮,因為新開南京人對這裡多半不熟悉,不過喜歡時尚又會淘的人應該知道這裡,因為在這裡可以以超越海寧的谷底價買到貨真價實的皮草,甚至是進口皮草。
皮草小鎮的批發旺季集中在7、8、9三個月,這個季節去的多是零售的,看起來頗有點門庭冷落的感覺,不過只要你靜下心來慢慢淘,就可以挑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最讓人高興的莫過於這裡的價格,但因為零售不是主業,因此店主們開出的價格往往不高,遊客還價時,只要店主覺得可以接受,基本上不需要反覆討價還價就可以順利成交。
這裡東西以衣服為主,兼些配飾,比如手套、圍巾、拖鞋、包包、錢夾什麼的,如果你正打算購買,最好先到皮草小鎮比比價。

農家樂

豆腐、菜籽油、黃豆醬這些逐漸消失的老手工器具和傳統手工藝,在江寧“五朵金花”之一的湯山七坊,得到了“重生”,湯山七坊有豆腐坊、冬粉坊、酒坊、麵坊、醬坊、油坊、糕坊、茶坊等8個傳統手工作坊。
豆腐起源於西漢淮南王劉安,距今2000多年歷史,七坊老侯做豆腐也有40餘年光陰,他做的豆腐,那叫一個醇厚香濃,常有慕名而來的客人,驅車幾十公里,就是為了喝碗老侯家的豆漿,吃塊秘制五香乾。侯記豆腐坊位於村子的高處,坐在院子裡的長凳上,喝著味道純正的豆漿,吃著秘制五香乾,曬著太陽吹著暖風,非常愜意。豆腐坊的主人老侯他家的豆腐有三絕,第一絕就是選料絕,選擇的黃豆必須是顆粒飽滿,無霉變、無雜質的;第二絕就是水質絕,老侯泡豆、磨漿的水源取自本地藏龍堰的水庫水,水質好。第三絕,工藝絕。老侯秉承了傳統工藝流程,首先是木桶泡豆,其次是石磨磨漿,第三步是紗網濾漿,第四步是用大灶燒柴煮漿,第五步石膏點漿。做工這么講究,難怪同行的人每人至少喝三碗豆漿。
潘家祖上就開始榨油,過去當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如今,這台扔進雜物間幾十年的老榨油機重新被拿出來,而且被當做參觀的“寶貝”,不過榨油機雖然老了些,可乾起活來,還是很“給力”,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來呢。另外,冬粉坊、麵坊、醬坊、糕坊等,也現場向前來參觀遊客展示老工藝,做出來的東西,那絕對跟超市里、菜場裡買的不一樣。

濕地公園

湯山七坊將開放20畝濕地公園,100畝的開心農場,另外除湯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將開門迎客。
湯山七坊農家樂踏青出遊時間從3月初到4月底,市民可以品嘗地道新鮮的農家土菜,親自下地挖野菜,享受農間勞作的樂趣;還可以親手體驗傳統手工作坊的製作工藝,比如自己動手磨豆漿等。
除此以外,湯山七坊還正在規劃建設20畝七坊濕地公園,公園內有一片純生態的蘆葦盪,以及淺水區域,蘆葦盪旁設有小步道,景觀小品,市民可移步換景;另外,100畝的開心農場也將向市民開放,市民可以來認領土地,種植青菜、蘿蔔等蔬菜,還可以種植花卉。相關人員還介紹,湯山七坊以外的茶坊也將開門迎客,市民可以品茶、欣賞茶道表演,還可以走到茶園裡親自採茶。

陸瑤七坊夢

南京江寧區湯山街道的郄坊其實並無郄姓居民,當地“郄”“七”同音,當地人把這裡叫做“七坊”,這裡有90多戶人口,最近幾年,周邊的村子都根據自身特色,靠發展休閒度假產業富了起來,但郄坊始終不見起色,很多人依然務農,或者外出打工。
陸瑤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2年多前到了湯山街道當村官,踏實肯乾,肯動腦的她很快就被村民推選為孟墓社區黨總支書記,重點負責管理郄坊村“湯山七坊生態農業合作社”。面對郄坊村的現狀,陸瑤認真地實地調研,挨家挨戶走訪,與村民們共謀屬於郄坊村的“七坊夢”。早年間,郄坊村曾經靠豆腐、冬粉、米糕、炒米、醬、茶、油7個農副產品手工作坊而名聞十里八鄉,但隨著食品工業化快速發展,祖傳的手藝逐漸廢棄了。陸瑤跟村民們商量後,決定從這裡入手,恢復郄坊傳統手工作坊,開發精品生態農業旅遊項目。
在她的帶動下,在外打工的韓文紅夫婦推起了祖傳的豆腐磨盤、務農種田的王玉俠重新掛起了冬粉,宣彩虹的炒米坊、王月的糕坊、虞臘香夫婦的香油坊、張春花的茶坊相繼開張。鄉親們發現這些作坊的當家人全是“娘子軍”,再加上帶頭人陸瑤,正好7個人,大家就叫她們“創業七姐妹”。
現在的郄坊漸漸有了新面貌:20多戶村民參與了農家樂經營,村里1年多來了15萬多遊客;而“七姐妹”作坊產出的味美、量足的綠色生態食品也吸引了南京等周邊城市的消費者,年收入最多的達到了近20萬元,實現了收入翻番。

傳統文化元素

江寧區湯山街道孟墓社區“七坊”農家樂示範村在不斷完善功能設施建設、提升運營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使“七坊”農家樂彰顯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該街道立足“融合傳統文化、融合歷史典故,培育特色文化內涵”的原則,邀請專業民俗文化研究員到郄坊村調研,對當地流傳的藏龍寺、藏龍橋、青龍橋等歷史典故進行深度挖掘,全面匯總整理孟墓地區的民間傳說,以便更準確、客觀地提煉出當地傳統文化內涵。他們結合郄坊村的民風民俗,聘請多支專業規劃設計院團隊研究討論“湯山七坊”農家樂總體規劃方案,最終選擇了由東方設計院提供的“湯山七坊”農家樂建設方案,確保了規劃理念與文化底蘊相符合,項目設計與民俗風貌相一致。該街道還將圍繞郄坊村當地東漢時期民間傳說,邀請史學專家、教授進行深度挖掘、考究,建設文化藝術館,將“湯山七坊”打造成集文史研究、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特色農家樂,使傳統文化元素得到進一步彰顯。

催熱鄉村旅遊

古韻十足的石板路將各色手工作坊、農家樂串珠成鏈,掛著滬、浙等地牌照的小車在停車場一字排開,這一切,讓人不敢相信,如今小有名氣的江寧區湯山七坊一年前曾是一個基礎設施落後的閉塞村莊。
一年裡,七坊完成了從落後村莊到省級鄉村休閒旅遊示範點的華麗轉身,實現全村人均年增收10000元,帶動周邊地區近百人就業,而這一切都得益於“金花村”的打造。去年年初,湯山街道投資4000多萬元整修七坊環境,修路清塘,並對村民住宅出新,為這裡的民居改水、改廁、改灶、改圈,通水、通電、通氣、通路、通網路,實現村莊硬化、淨化、亮化、綠化、美化。
硬體合格了,如何發展好鄉村休閒遊?成為街道最為關注的問題。“各地都在搞鄉村旅遊,我們只有辦出特色才能帶領農民致富。”湯山街道旅遊辦相關負責人說,經過對其他地區鄉村旅遊市場的調查,發現手工製品、農副產品越來越受到市民的歡迎,街道決定恢復打糕、磨豆腐、榨油等傳統手工藝,發展七坊特色旅遊。
“這個榨油機,都被我埋到土堆里幾十年了,沒想到現在這么多城裡人爭著要看它!”在掛滿了“油”字小旗的油坊門口,老闆潘永寶滿臉笑容,正操作著一台老式榨油機。潘家祖上就是榨油的,過去當地村民也都在潘家油坊打油。但是,在商品經濟大潮中,這種手工作坊很快就被淘汰了,潘永寶把這台工具扔進了雜物間,一扔就是幾十年。在街道幹部的鼓勵下,潘永寶從雜物間清理出了榨油機。讓他沒想到的是,這台老式榨油機一擺在院裡,馬上就吸引了很多人。潘家油坊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而來,指名就要手工榨油。“一年下來大概掙了十來萬,從來沒想過榨油還能賺大錢。”跟潘永寶一樣,村裡的幾個老手藝人也都紛紛拾起了老本行,把原來的作坊重新開張了。豆腐坊、冬粉坊、糕坊……每逢周末,小小的作坊里總是擠滿了特地前來購買“土貨”的城裡客人。
村里環境改善了,又有老手藝吸引遊人,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們,紛紛回家把閒置的房子利用起來,開農家樂、農家旅館。
走進掛著“食家莊”招牌的鄭堂虎家,曲徑通幽的徽派農家小院被收拾得整潔漂亮。55歲的鄭堂虎之前是個貨車司機,看到家鄉旅遊發展迅速,他毅然決定賣掉貨車和愛人一起辦農家樂。“我每天天沒亮就要起床張羅菜館,周末生意很火,尤其是現在,來七坊踏青的人很多,不得不請幾個親友來幫忙。”鄭堂虎和愛人張公鳳忙裡忙外,臉上流露出的是發自心底的喜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