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森-貝特洛原理

湯姆森-貝特洛原理

湯姆森-貝特洛原理Thomsen-Berthelot principle)是化學發展史上關於熱力學方面的一個假設。1854年丹麥化學家尤利烏斯·湯姆森首先提出了這一原理,他認為所有自發的化學反應都伴隨著熱的產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姆森-貝特洛原理
  • 外文名:Thomsen-Berthelot principle
  • 學科:物理
歷史背景,熱化學,熱力學,

歷史背景

1864年法國化學家馬塞林·貝特洛再次獨立提出了它,並強調自發的化學反應會趨向於放出熱量最多的方向進行。這一假設解釋了一些化學反應,但是在自發發生的吸熱反應和可逆反應的解釋方面遇到了困難。1875年貝特洛對這一原理進行了修正,提出了體系作出的最大功的概念。1876年約西亞·吉布斯和1882年德國科學家赫爾曼·亥姆霍茨分別證實了化學反應並非趨於放出最大熱量,而是趨於產生最大功,即使得體系的自由能趨於最小,從而否定了這個假設。

熱化學

在熱力學中,吉布斯自由能或亥姆霍茲自由能基本上是“自由”或可用於外部工作的化學反應的能量。從歷史上看,“自由能”是古代化學家用來描述引起化學反應的“力”的熱化學術語“親和力”的更先進和準確的替代品。該術語至少可以追溯到1250年Albertus Magnus的時代。
根據諾貝爾化學家和化學工程學教授Ilya Prigogine的說法:“由於牛頓的力學概念解釋了運動,化學家們想要一個類似的'驅動力'概念用於化學變化?為什麼會發生化學反應,為什麼它們會在某些點停止?化學家稱之為“力”,導致化學反應的親和力,但它缺乏明確的定義。
在整個18世紀,關於熱和光的主流觀點是由Isaac Newton提出的,稱為“牛頓假說”,其中指出光和熱是由其他形式的物質吸引或排斥的物質形式,類似於引力或化學親和力的力。
在19世紀,法國化學家Marcellin Berthelot和丹麥化學家Julius Thomsen試圖利用反應熱來量化化學親和力。1875年,在對大量化合物的反應熱量進行量化後,Berthelot提出了“最大限度工作原理”,其中所有化學變化都在沒有外部能量干預的情況下發生,傾向於生成物體或釋放出來的物體系統。

熱力學

隨著1950年代和60年代前兩個熱力學定律的發展,反應熱和與這些過程相關的工作被賦予了更精確的數學基礎。1876年,威拉德·吉布斯在他的300頁“關於異質物質的平衡”中統一了所有這些。例如,假設我們有一個通用的熱力學系統,稱為“主要”系統,我們將其機械連線到“可逆工作源”。可逆工作源是一種系統,當它工作或完成工作時,不會改變其熵。因此它不是熱力發動機並且不會因摩擦或熱交換而消散。一個簡單的例子是無摩擦彈簧,或重力場中滑輪上的重物。進一步假設,我們將主系統熱連線到第三個系統,即“可逆熱源”。可逆熱源可以被認為是其中所有變換都是可逆的熱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