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里奇

湯姆·里奇

湯姆·里奇,曾就讀於哈佛大學,並取得了政府研究學士和法理學博士的學位。里奇於1968年至1970年在美國軍隊服役,並參加過越南戰爭,因其勇敢的表現獲得了銅星獎章。1979年至1982年,里奇擔任伊立縣地區檢察官的助理。1982年,里奇首次競選眾議員,並一舉獲得成功。在國會度過了12個春秋後,里奇於1994年當選賓夕法尼亞州州長,1998年獲得連任,任期到2002年年底結束。2001年至2003年,里奇出任美國總統國土安全顧問,之後成為首任美國國土安全部長(2003年-200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姆·約瑟夫·里奇
  • 外文名:Thomas Joseph Ridge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阿勒格尼縣
  • 出生日期:1945年8月26日
  • 職業政治家軍人
  • 畢業院校哈佛大學
  • 信仰:羅馬天主教
  • 主要成就:美國國土安全部長(2003-2005)
    賓夕法尼亞州州長(1995-2001)
  • 性別  :男
人物簡介,主要政績,出身與家庭,政治生涯,安全部部長,

人物簡介

 1945年8月26日,湯姆·里奇出生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郊區,他的父母都是政治活動家,父親是民主黨人,而母親則是共和黨人。當里奇3歲的時候,全家人搬到了賓州西部。
湯姆·里奇湯姆·里奇

主要政績

里奇的主要政績包括在社會福利制度和死刑程式等方面的改革。他曾經兩度被認為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主要競爭者,不過最終,鮑勃·多爾布希分別在1996年和2000年成為了總統候選人。

出身與家庭

里奇出身貧寒。他1945年生於賓州的一個小城。父親是名產業工人,為了讓孩子們受教育,同時兼做三份工,一家人擠在政府的低價房中。里奇很爭氣,從小到大學習成績在班裡都名列前茅。高中畢業時,他拿到哈佛大學的獎學金,4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迪金森法學院深造。
1967年,剛進法學院的里奇應徵入伍到越南。他在戰爭中負了傷,聽力嚴重受損,差點送命。這段經歷給他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也造就了他堅強的意志。對里奇來說,後來從政路上的坎坷與戰場上的炮火相比都算不了什麼。
湯姆·里奇和他的妻子米凱萊沒有生育,有兩個收養的子女。

政治生涯

無論上學、從軍還是從政,里奇身邊沒斷過朋友。他為人風趣、溫和,善於傾聽,周圍很少有人不喜歡他,連他的政敵都形容他具有“溫柔的野心”。
里奇的生活非常緊張,每天都要與總統、副總統、聯邦調查局局長、中情局局長、法務部部長碰頭,常忙到下午還吃不上午飯。他每天只睡6個小時,不停地喝咖啡保持頭腦清醒,床邊還放著一部緊急備用電話。
即便如此,里奇從不把工作壓力帶回家。他剛從越南戰場回來時,邂逅了現在的妻子米歇爾。如今,他們的婚姻已有23年之久,他們收養的一兒一女,也都長成了十幾歲的少年。
華盛頓政壇向來有“圈外圈內”之分,里奇不僅是總統的“圈內人”,更是“密室中人”。早在1980年,里奇為老布希競選總統鞍前馬後,雖然最終老布希競選失敗,但里奇卻與布希家族結下深厚友誼。2000年,小布希競選時,曾考慮將里奇作為自己的搭檔,儘管並未付諸行動,但里奇在政界卻名聲大振。
拋開與布希家族的關係不談,里奇本人的從政經歷也好生了得。1982年,年僅37歲的里奇第一次參加聯邦眾議員競選,他形容自己是“從一個不知名的小城出來的不知名的人物”,而對手老練又強勁,那次較量被形容是一場“龜兔賽”,幾經周折,里奇已準備放棄。此時,對手竟然宣布不參加最後一場電視辯論,里奇抓住這一時機,終於挺進華盛頓政壇。此後的眾院選舉中,他連續六屆連選連任,堪稱奇蹟。
1995年,結束了眾議員生涯的里奇當選賓夕法尼亞州州長,一乾又是兩任。這期間,賓州的經濟、教育、衛生和環境狀況都大為改善,這為里奇贏得了民心。

安全部部長

里奇在擔任國土安全部部長期間,一進辦公室,就會投入到每日繁雜的工作中。據粗略統計,里奇手下有17萬名雇員,他每天都要為確保全國2800個發電廠、60萬座橋樑、463座摩天大樓、19萬英里的天然氣管道和2萬英裡邊境的安全操心。
每天他都會接到稀奇古怪的報告:有人要帶殺豬刀過安檢,有人想帶電動鋸上飛機……用里奇的話說,國土安全部每一件事都不能出錯,每一次開箱檢查,每一次核對護照簽證……一年有10億次不出錯的事情,但只要有一次出錯,就可能釀成大禍,前功盡棄。
儘管里奇一直想要國土安全部成為美國的“品牌”機構,然而,該部門是在美國最昏暗的日子裡成立的,帶給人們的全是痛苦的回憶和聯想,以及如今的人身不自由。美政界人士普遍認為,國土安全部長絕不是個風光的角色,有人戲稱:“你總不能跑到安檢口去剪彩吧?”多數時候,里奇的工作費力不討好,他的政敵也一直批評國土安全部徒有虛名。好在里奇從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早已得出經驗:要善於等待。他相信,一個政治家的命運,在於時機。里奇說,如果國土安全部大出風頭,必將是國家蒙受大難之時,所以他寧願繼續不斷地等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