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乃武,1925年出生,男,漢族,湖南湘潭人。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釩鈦磁鐵礦冶煉專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湯乃武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湘潭
- 出生日期:1925年
- 職業: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副院長
- 主要成就:鞍山市工業勞動模範
- 性別:男
人物介紹,人物成就,
人物介紹
湯年輕時就讀於長沙大麓中學、岳雲中學、清華中學。1943年考入武漢大學冶金系,1947年畢業後,在母校——清華中學任化學教師。解放前夕,他父親和姐姐去了台灣,兩個妹妹去了美國。他父親要他一起走,湯乃武拒絕了,他說:“中國沒有自己的鋼鐵工業不行。”1949年11月,他被分配到鞍鋼煉鐵廠,任高爐工長,參加了中國第一座機械化大型高爐的生產準備和開爐工作。他勤奮工作,被評為鞍山市工業勞動模範,並於1950年6月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後任團支部書記。 .
1954年,組織上任命湯乃武為鞍鋼中央試驗室煉鐵研究室副主任。他在參加高氧化鎂渣冶煉試驗和高爐結瘤問題研究之後,又參加冶金部包鋼工作組,主持包頭含氟赤鐵礦的焙燒、磁選和燒結礦的工藝性試驗,解決了包鋼高爐冶煉含氟礦長期未能解決的技術問題。
1958年,武鋼煉鐵廠投產之前,湯乃武被調到武鋼,任中央實驗室主任。他參加了武鋼大高爐技術攻關,對武鋼高爐爐料布料反常的問題進行了大量探索和深入研究,搞清了爐料粉末在爐喉運動狀況,撰寫了論文《高爐爐料中粉末在爐喉分布的研究》,從理論上解釋了煤氣流對布料的影響,建立了力學方程。接著他根據對布料和風口的測試研究寫下了《高爐上下部調節的關係》,提出了計算風口氧化區長度的經驗公式,對指導武鋼高爐生產起了重要的作用。
1964年5月,黨中央決定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湯乃武得知興奮難睡,決心離開繁華的城市,到攀枝花去。1964年10月,湯乃武到西昌中試基地,白天和大家一起建房屋,晚上又忙著搞技術準備和籌建冶金部四一○廠,同時還要給分配來的20幾名大學生講技術課。
攀枝花高鈦型釩鈦磁鐵礦能否用普通高爐冶煉,決定著攀枝花鋼鐵基地能否上馬的命運。國外對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冶煉,已經過了100多年的努力,所有結論一致認為:爐渣中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6%就無法用普通高爐冶煉。而攀枝花共生礦的爐渣二氧化鈦含量高達25—30%。50年代,曾把攀枝花礦樣運到蘇聯試驗,結論仍然是不能用普通高爐冶煉。
面對這個世界性技術難題,冶金部組織了108人的攻關試驗組。湯作為試驗組織的技術負責人之一,和大家一道先後在承德、西昌,首鋼進行冶煉試驗,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成功,填補了世界冶金史上一大空白。
湯乃武參加了《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選礦、燒結、高爐冶煉試驗資料彙編》編寫小組,並負責燒結部分的主編工作。
在攀鋼工作期間,他還解決了攀鋼高爐布料反常等問題,為攀鋼高爐強化冶煉提供了技術保證。
他還組織並領導了攀枝花磁選礦尾礦的選鈦試驗,開展了重、電流程選鈦工業試驗和強浮流程選鈦半工業性試驗;攀枝花鐵精礦氧化球團高爐冶煉試驗和鋼渣返回燒結、高爐冶煉試驗;均獲良好效果。
湯乃武從1950年入團後,就向黨組織提出了入黨要求。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月里,地主家庭出身和海外關係使他不僅不能入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地主階級的孝子賢孫”等帽子,但他對黨的信仰卻從未動搖過。在忍辱負重的逆境中,他總是那句話:“我相信黨”。經過30年的摯著追求,1979年6月,湯乃武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物成就
湯1979年擔任了攀枝花鋼鐵研究院副院長,負責總體規劃,科研方向,重大科研項目以及組織學術活動等工作。他在國內發表的論文主要有;《高爐煉鐵的辯證法》、《試論牛頓力學的哲學思想》、《關於共性個性的辯證法》、《關於燒結礦的布料問題》、《怎樣掌握高爐冶煉規律》、《高氧化鎂的高爐冶煉》、《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的特點》、《迴轉窯電爐流程在攀西地區的發展前景》等。還編寫了《工人煉鐵學》,與人合譯了《高爐生產的技術檢查》等書,分別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
1983年1月12日,湯乃武因病去逝,終年58歲。冶金部唁電說:“湯乃武同志生前對鋼鐵科學技術工作做出了貢獻,他的去世是我國鋼鐵科技戰線上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