湧泉後村地處山東蒼山縣莊塢鎮駐地西部,現有805戶,2826人,68名黨員,2720畝耕地。近年來,村兩委堅持強村富民一同抓,在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創匯蔬菜產業,創建文明村莊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200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6585元,村集體收入達到25萬元,集體積累160萬元。被列為“臨沂市建設小康社會百村示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湧泉後村
- 所屬地區:山東蒼山縣莊塢鎮駐地西部
- 地理位置:山東蒼山縣
- 面積:2826人
歷史沿革,經濟發展,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湧泉後村土質疏鬆、肥沃,是過去有名的“糧囤子”。但前些年民眾靠在地里刨食,只能解決“溫飽”,花錢卻沒有著落。村里也是一窮二白,鎮裡返點提留款,也只能解決幹部工資問題,想為民眾辦點事卻拿不出錢。為儘快轉變這種狀況,該村村支兩委一班人按照鎮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確立了“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創匯蔬菜,農工貿並舉,增加民眾收入,壯大集體經濟”的發展思路,奏響了發展經濟最強音。
經濟發展
湧泉後村大力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創匯農業。村里先後從日本、丹麥、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引進了多個“洋菜”新品種、新技術進行示
范種植,並獲得了成功,效益十分明顯。民眾看在眼裡,熱在心上,種“洋菜”的積極性逐漸高漲起來。自2001年開始,全村2700畝耕地全部種上了創匯蔬菜,建起了牛蒡、大根等多個生產基地,蔬菜生產也由原來的分散、零星型,發展到區域化、專業化、集約化。種植規模上去後,村兩委又實施了“內涵提高,外延擴大”戰略,在不斷引進推廣國內外蔬菜新品種的同時,積極引導民眾到河南、江蘇、山西及周邊上適宜地區,發展“洋菜”種植,建立蔬菜種植基地。2008年湧泉村的民眾在周邊省市地區發展種植“洋菜”基地5000餘畝。僅創匯菜種植一項,每年就為民眾人均增加收入4000多元。
湧泉後村是個大村,人口居住集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旺、標準也越來越高。於是,該村以鎮文化路為依託,大力實施沿路開發,興集逢會,以商興工,引導民眾創辦服裝、布匹、鞋帽、青菜、海鮮、肉蛋類、菸酒糖茶等小商業點36處,每集物資交易成交額都多達30萬元。同時,還投資10餘萬元興建了牛蒡購銷專業市場,並讓村內離退休老幹部參與市場監督和管理,不準哄抬物價、壓級壓價、摻雜使假、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給民眾打白條、使用假秤砣,嚴加市場管理。不僅方便了本村民眾就近交易,而且還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客商到市場購銷。目前,該市場已發展成為莊塢創匯蔬菜產銷集散地之一,每年的蔬菜購銷量都在2萬噸以上,年交易額達1000餘萬元,僅此一項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近4萬元。
村支兩委一班人經過一番認真的研究討論一致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光靠生產種植還不夠,還必須研究市場,搞好農產品的加工增值,讓民眾種出的產品能夠賣出去並且能賣個好價錢。於是,村兩委組織召開了由全體黨員、幹部和部分民眾代表參加的徵求意見會,達成了拓寬文化路的共識。投資40餘萬元把路面由原來的16米拓寬到24米,並進行了硬化,在文化路兩側各劃出70米、30米為經濟發展園區。採取內引外聯的方式,多方籌措資金100多萬元,建起了容量為500噸的恆溫庫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的加工車間一處,創辦了“蒼山龍泉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每年可為集體增加10萬元的收入。同時,積極動員本村和外村先富起來的黨員、民眾到園區內投資辦廠。目前,園區內個體創辦的恆溫庫6座,牛蒡沖洗加工車間10處。2008年全村企業共加工出口牛蒡10000餘噸,創產值600多萬元。
地圖信息
地址: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