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明軍平定西海蒙古侵擾的3次戰事。自萬曆十八、十九年鄭洛經略青海後,雲集青海的東蒙古大部散歸故地,勢力較強的永邵卜、火落赤、真相等也徙而去,西陲暫獲安寧。
湟中三捷
鄭洛還兵後,永、火、真諸部又復聚西海,他們屢入抄掠,西寧衛諸地又不得安寧。明廷遣甘肅巡撫田樂等率軍力創蒙軍,取得了湟中三捷。首捷為甘山大捷,地在河西走廊張掖甘浚山。東蒙古切吉台吉從子青把都據有此地,他與青海永邵卜等遙相呼應,此進彼退,此退彼進,使明軍疲於奔波,勞而無獲。田樂與諸將商議,認為“青酋即克,則得專力於青海,而永酋可擒也”。於是兵分4路,於萬曆二十三年五月四日潛師進襲甘浚山,消除了明軍對付西海諸部的後顧之患。九月九日,適逢重陽,永邵卜認為明軍必不設防,便揮師進兵西寧南川。明軍由監收通判龍膺策劃,以兵備副使劉敏寬為主帥,由參將達雲率西寧漢、土、蕃部隊設伏於南川捏爾朵峽(今湟中縣上新莊南)左右,待永邵卜千餘騎進入峽內,伏兵四起,大敗蒙古兵。此為南川大捷。此役後永邵卜不甘失敗,又糾合火落赤、真相、瓦刺它卜囊諸部,於十月十三日由湟源一帶進兵西寧南川。田樂聽取龍膺等人建議,採取誘敵深入的辦法,誘使蒙古軍進入西川康纏溝(今湟中縣康城寨一帶)。二十二日,由主將達雲指揮,對蒙古軍形成包圍之勢,明軍四面齊攻,至次日蒙古軍大潰,永邵卜、瓦刺它卜囊等部連夜徙帳於鹽池以西,火落赤渡黃河向南而去,康纏大捷宣告結束。甘山、南川、康纏3役使西海蒙古迭遭重創,其在青海的勢力從此衰落,河湟地區所謂“海寇之患”被徹底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