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講古

廣東湛江人把說書講故事稱之講古。講古實際是民間藝人用廣東方言演繹故事內容的一種民間藝術,明清時代已在湛江農村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講古
  • 地點:湛江
  • 性質:說書講故事
  • 類別:民間藝術
簡介,內容,形式,發展,代表人物,

簡介

廣東湛江人把說書講故事稱之講古。講古實際是民間藝人用廣東方言演繹故事內容的一種民間藝術,明清時代已在湛江農村流行。

內容

講古的內容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社會各階層創作和傳播的口頭文學,有虛構的,也有根據現實題材加工的,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另一類是社會盛行的歷史小說、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

形式

講古的形式大體也分為兩種:一種是農村在農閒或休息之餘,民眾自發聚集在大樹下或草棚內,形成講古場,由會講古的人講古,方式隨意,消遣為主,不向聽眾收費;另一種職業講古的民間藝人,以講古為生,在城鎮設有固定的講古場所和具體講古時間。向聽眾收取一定的報酬。

發展

講古的人,沒有科班,大多數人都有伶俐口齒和驚人記憶,往往會對一些事故情節進行再創作,通過添油加醋的語言表達吸引聽眾,而聽古的人幾乎都是些草根階層。解放後,政府對講古這一民間藝術很重視,曾組織專業人員挖掘整理民間流傳的講古作品,聘請講古藝人在娛樂場所定期講古。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湛江市霞山赤坎文化官都設有講古壇,每到講古時間,聽眾雲集,是民眾喜聞樂見的一項娛樂消遣活動。“文革”期間,講古場、講古壇被取締,講古藝人轉行謀生。打倒“四人幫”後,雨過天晴。初期,講古劫後餘生,恢復發展很快。隨著電視、錄像、卡拉OK等的出現,講古日漸淡化,除農村仍有自發的講古活動外,城市的專業講古基本上停止了。

代表人物

湛江講古的代表人物是孔權。
孔權(1912一1997),廣東南海人。孔權因一眼失明而有“單眼仔”外號。抗日戰爭時期,家鄉淪陷,逃到廣州灣(今湛江市舊稱,曾為法國殖民地),初住赤坎染房街。孔權讀書不多,僅上過幾年啟蒙書塾,但記憶力驚人,過目不忘。他講的故事,都是人們熟悉的通俗古典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西遊記》、《楊家將》、《說唐》等,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加之他講古,有聲有色,擅長發揮,又能模仿各種人物語言,講起來生動有趣,引人人勝。
四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孔權講古在湛江市赤坎區雞嶺腳下、南華廣場等地,後移居到霞山區,在民治路、東堤路一帶。初時,講古收小費,後改為賣柑欖。每當情節緊張或精彩之處,便賣關子停下來,敬禮作揖,請聽眾關照。收小費或賣柑欖達到一定數目,便說上一句“閒活少講,言歸正傳”,滔滔不絕繼續下文。賣柑欖較收小費易被聽眾接受,後來一直成為固定的經營模式。
六十年代初,霞山文化宮開設講壇請他講古,給予定額報酬,安排他住宿。此間,工會還送他去廣州學習進修,代表湛江市參加全省講古比賽,獲過前四名。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孔權改行在街頭巷尾修補尼龍襪和擺打汽槍遊戲地攤。改革開放初期,孔權曾重操舊業,也試講些現代小說題材,隨著年歲已高,沒多久,便洗手收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