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劍麻纖維,廣東省雷州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湛江劍麻是中國獨具特色優勢的原料,具有纖維較長、質地堅韌、富於彈性、拉力強、抗撕裂、耐磨、耐腐蝕、耐低溫、吸濕放濕快等特性,廣泛地用於製造生活和環保用品。
2006年08月2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湛江劍麻纖維”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湛江劍麻纖維
- 產地名稱:廣東省雷州市
- 品質特點:色澤潔白、質地堅韌、拉力強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6年第118號
- 批准時間:2006年08月21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地土壤,氣候資源,水資源,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廣東農墾湛江墾區劍麻種植面積和纖維產量長期位居中國之首,是中國劍麻之鄉,纖維單產3750千克/公頃以上,為世界之最,素有“中國劍麻之鄉”和“亞洲劍麻王國”之稱。
劍麻纖維,又稱西紗爾麻,具有纖維長,色澤潔白,質地堅韌,富有彈性,拉力強,耐磨等特點,能制出耐摩擦、耐酸鹼、耐腐蝕和不易打滑之特點的眾多品質,可製作紗條、繩索、拋光輪、地毯、絮墊、劍麻牆紙、鋼絲繩芯、紙幣及工藝品等各種劍麻製品,並廣泛套用於漁業、航海、工礦、運輸、油田等事業上。湛江研製開發的劍麻產品已有10多個系列,上百個品種,主要包括劍麻纖維、劍麻紗條、白棕繩、劍麻地毯、拋光布、拋光輪、劍麻牆紙、鋼絲繩芯等。
劍麻葉片內含豐富的纖維,纖維細胞呈長形,細胞腔大而長,壁厚,具有纖維長、色澤潔白、質地堅韌、富有彈性、拉力強的特點,能制出耐磨擦、耐酸鹼、耐腐蝕和不易打滑之特點的眾多產品,並廣泛套用於漁業、航海、工礦、運輸、油田等事業上。耐摩擦和海浸,用於制繩、結網、織毯等。短亂纖維作絮墊和填料,葉汁提取蛋白酶皂素等。劍麻具有喜溫、耐旱的特點,適於熱帶、亞熱帶廣大地區栽培。劍麻原產中美洲,現世界上劍麻的主要產國有巴西、坦尚尼亞等,中國劍麻主要分布在廣東雷州半島、廣西部分地區及海南島。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雷州市地處雷州半島腹部,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北接遂溪與麻章,南通海南,素有“天南重地″之稱。地理坐標:東經109°42′12″—110°23′34″,北緯20°26′08″—21°11′06″。幅員遼闊,東西橫亘67千米,南北縱貫83千米,總面積366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406千米。
地形地貌
雷州市境內陸地大部分屬平緩台地,少部分為低丘,整個地勢南高北低,溝谷一般是南北走向。東部和西部沿海地區漸向海傾斜。溪河多為西部向西流入海,東部向東流入海。東西海岸灘涂廣闊,多海灣、島嶼與沙洲。市內多低丘陵,總面積約150平方千米,占該市土地總面積的4.2%。低丘主要分布在企水鎮東部、北和鎮東北部、龍門鎮東北和西南部、調風鎮北部、英利鎮東北部及房參鄉的東北部。海拔高度一般為65—174米,相對高度一般在40—55米之間,玻度一般為5—10度。境內海拔超過200米的山丘有石茆嶺、鷹峰嶺和仕禮嶺。其中石茆嶺海拔259米,是市境內制高點。在南渡河中下游,有一個範圍廣闊、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帶,因為是河海沖積和圍墾形成的,又在雷州府城的東部和西南部,所以當地人叫做東西洋。東西洋平原面積22萬餘畝,素有雷州半島“天然糧倉”之稱,並有“東洋熟、雷州足”之譽。
土地土壤
雷州市土地面積3664.44平方千米,全市地勢平緩,大部分屬平緩台地,少部分屬低丘陵,整個地勢南高北低,一般為南北走向,絕大部分可利用於種植、造林、放牧,對發展機械化很有利。雷州市自然土壤總面積360萬畝,占總土壤的68%,大致分為五大類型:(1)磚紅壤土。(2)濱海鹽漬沼澤土。(3)濱海沙土。(4)濱海鹽土。(5)沼澤土。
氣候資源
雷州市位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低緯度地區,東西兩面臨海,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受海洋氣候調節,漫夏無冬春秋短,雨量充沛雨季長,春秋季節多乾旱,夏季颱風較頻繁。
水資源
雷州市地表水較貧乏,地下水資源較豐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總量19.64憶立方米,豐水年31.9億立方米,平水年18.02億立方米,枯水年10.62億立方米。另外,雷州青年運河一般年可供水1.2億立方米。地表水特徵是雨量集中,具有明顯季節性。秋季雨量多,夏季次之,春冬雨量少,實際旱季長達5個月;雨量分布空間不均,差異明顯,東北部多,西南部少。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廣闊的適宜土壤,為劍麻的生長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礎,為湛江劍麻纖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歷史淵源
劍麻是一種旱生草本植物,原產墨西哥。中國自20世紀60年代初期從東非引進經濟價值較好的東1號劍麻,經海南島、湛江等地試種後,已廣泛分布於北緯18°—30°區域的廣大地區。
湛江劍麻種植主要由湛江農墾局(原粵西農墾局)東方紅農場引種、繁殖,並推廣成功,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劍麻快速繁殖獎”,1988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該場主要品種是龍舌蘭,約占中國種植面積的七分之一,占全國龍舌蘭纖維產量的四分之一。
劍麻的纖維含量由於不足5%,必須經過初加工,提取出纖維才能投放市場。因此,湛江地區的劍麻從一開始就注重劍麻的加工問題,並從初、中級加工開始不斷向劍麻製品的深加工發展。
20世紀80年代,湛江劍麻形成大規模生產。
20世紀90年代,湛江劍麻種植面積達6667公頃,年均產鮮葉40萬噸,產直纖維近2萬噸,產量約占中國總產的45%,加工製品2萬噸。湛江農墾獲國家和省部科技獎勵10多項,有省部級名牌產品5個,曾是亞洲最大最強劍麻產業基地。
劍麻全身是寶,可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潛力大,是中國熱區特色及優勢產業,但其投入成本大,回報慢,勞力較缺乏。在過去幾十年里湛江墾區劍麻生產在耕地、開溝、運輸等環節實現了機械作業,使劍麻生產得到較大發展,勞動力人均經營規模由1.33公頃擴大到2.67公頃,規模翻一番,且產量不斷提高。但墾區機械耕作水平還比較落後,劍麻生產效率仍較低,勞動強度大,經營規模小,且成本高,職工收入低,勞動力缺乏。
20世紀90年代,湛江農墾東方紅農場農科所針對生產的需要,先後與湛江農墾科研所合作研製成功並推廣套用:“劍麻園機械化學除草機”、“CF—160—2型旋耕打草培肥土壤的機械”等均取得較好效果,但遠未能滿足劍麻生產快速發展的需要。
1997年,湛江科技工作者根據麻園的土質及生產工藝等特點,從降低劍麻生產的種植起畦、育苗(全作)起畦、田管施肥覆土等工種的勞動強度和成本考慮,並提高工效等方面著手,開展了一系列的配套機械的研究(研製)[1-3]與套用推廣工作。
生產情況
2008年,湛江農墾劍麻種植10萬畝,加上地方的種植面積,整個湛江地區劍麻種植面積約16萬畝,總產約3萬噸,產量占中國的60%。
2010年,湛江市有劍麻基地0.67萬公頃,帶動周邊種植0.33萬公頃。建有年產1000萬株種苗的國家級劍麻種質資源庫,擁有中國唯一的劍麻研究所和劍麻技術開發中心,建有農業部劍麻質量檢測中心和農業部唯一認定的劍麻行業全國農墾現代農業示範區。
產品榮譽
2006年08月2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湛江劍麻纖維”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湛江劍麻纖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廣東省湛江市人民政府《關於界定湛江劍麻纖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復函》(湛府函[2004]17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廣東省雷州市松竹鎮、唐家鎮、北和鎮、企水鎮、南興鎮、龍門鎮、英利鎮和徐聞縣的城北鄉、下橋鎮等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東一號”劍麻。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土質為玄武岩砧紅壤,坡度小於15°,土層深厚80厘米以上,有機質含量2%以上,土壤疏鬆,排水良好。
(三)栽培管理
1.育苗:選擇“母株鑽芯繁殖”或組織培養繁殖的種苗,經疏植苗圃培育,苗高60厘米至70厘米,株重4kg以上。
2.定植:
(1)時間:當年9月至次年4月。
(2)密度:大行距3.8米至4米,小行距1米至1.2米,株距0.9米至1米,每公頃定植3750以上。
(3)起畦:平地畦高20厘米至30厘米,畦面寬2米至2.2米,畦面呈龜背形。
(4)深度:覆土深不超過綠白交界處2厘米。
3.田間管理:
(1)中耕:麻田每年中耕一次,深度25厘米至35厘米。
(2)施肥:採取營養診斷配方施肥。
(四)收割
種植第三年後開割,以後每年收割一次,一般可收穫9至10年。四季均可割葉;雨天禁止割,割葉後留葉55片至60片。
(五)纖維加工
劍麻葉片分級堆放→排麻→齊頭→均勻→用“羅比式”或“克羅納式”刮麻機刮麻→沖水→壓水→濕打光→烘乾→分級打包→驗收入庫。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加工後呈淡綠色,以後逐漸變成乳白,表面平滑有光澤,粗細均勻且韌力強。
2.特色指標:纖維長度≥85?,束纖維強力≥830N,含雜率≤3.5%。
專用標誌使用
湛江劍麻纖維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湛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