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出塞

湘軍出塞

本書是繼《八千湘女上天山》之後,又一部反映湖南人在新疆的紀實作品。梳理了從左宗棠收復新疆至今百年來出塞湘軍在固國強邊的偉大實踐中建立的不朽功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軍出塞
  • 外文名:湘軍出塞
  • 出版時間:2008
  • 作者: 宋湘綺
基本信息,社會反映,引用或被採納情況,內容簡介,

基本信息

《湘軍出塞》 宋湘綺 楊東著 2008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2005年,中南大學宋湘綺在新疆兵團宣傳部的支持下,歷時兩個月踏勘了湘軍在新疆活動過的重要現場。以民間記憶還原了珍貴的歷史瞬間,回顧了湘軍在絕域荒嶺生存、發展、圖強的血與火的經歷。反映了湘軍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
《湘軍出塞》前半部分記錄了作者在新疆調研的所見、所聞、所感,後半部分用“口述史”的方式,采寫了解放後參軍進疆的湘籍將士親歷的激情歲月,再現共和國西部往事。

社會反映

1.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湖南2009年開拍《共和國深處的歷史記憶》。湖南經視承制《共和國深處的歷史記憶》,此活動已納入湖南省委、省政府迎接慶祝建國60周年的系列活動。其中系列片:《故事湖南》計畫以一月一個主題系列的波次,集束式地從一些側面來展現共和國60年深處一些值得懷念的紀念。目前暫定為《功勳》(講述湖南各領域有功之臣)、《湘水天山》(講述支邊新疆的歷史)、《躬耕大湖之南》(講述南下幹部的創業史)、《書就半部開國史·湘人家書》(講述湖南人開國人物的故事)、《力量》(講述湖南工業由一五、三線、軍工專制到今天新型工業化的歷程)、《夢中人1949》(講述兩岸情)等系列片。出塞湘軍的口述將為《湘水天山》提供一手資料。
2.〈新疆日報〉2008年12月4日發表歷史學家陳平《楚魂青史壯天山》評論:
《湘軍出塞》成功之一:“楚魂”是《湘軍出塞》的高揚的主旋律,百年西域近代史是濃墨重彩的大舞台,新中國屯墾戍邊是新樂章,萬裡邊關雪山大漠是高張的天幕,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膽有識的湖湘精英演出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大戲。“楚魂”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即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對祖國最真摯最深沉的感情。這也正是兵團精神的核心。
《湘軍出塞》成功之二:把新中國的屯墾戍邊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觀察去體現,把個人的命運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去展現。既有指點江山咤吒風雲的偉人統帥,也有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普通人;既有歷史的滾滾潮流風雲激盪,也有個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既有黃鐘大呂一瀉千里,也有低吟淺唱涓涓細流。內容宏大,起伏跌宕,引人入勝,美不勝收。
《湘軍出塞》成功之三:結構明晰,章節合理;文字激情澎湃,令人心潮起伏;圖片視覺衝擊力強,一望不忍釋卷。圖文並茂,可讀性強。共和國的創業史原來可以寫得如此鮮活生動! 民為本,國為根,史為魂。屯墾戍邊是西域故土吟唱兩千多年的古韻長歌,湘軍出塞是中國近、現代史最瑰麗的篇章,“楚魂”是中華民族之魂!

引用或被採納情況

國家農業部主辦的全國核心期刊《中國農墾》從2006年7月到2008年3月選載了本書的重要章節,西部母親和拓荒者的口述,在全國農墾系統引起強烈反響,廣東農墾,黑龍江農墾等都受到啟發,開始搶救共和國邊疆開發的口述史,為〈湘軍出塞〉開設的欄目,隨後成為該刊的一個熱點。

內容簡介

1.篇章結構、基本觀點
(1)篇章結構:採取傳統章回體結構,以左宗棠、劉錦棠、王震、陶峙岳、八千湘女、兵團湘籍將士、新疆軍區官兵在新疆的一百多年的活動為線索,進行實地踏勘、現場調研和重點訪談。
一 塞上八屯 芳草斜陽
二 懸旌萬里 揚威崑崙
三 誰引春風 千里一碧
四 百年屯墾 米泉稻化香
五 煙波茫茫 故人何在
六 雪冷征衣 鐵寒邊關
七 塞外晨曲 村蕭社鼓
八 鐵流突進 氣慣長虹
九 南國紅豆 北疆冰雪
十上善若水 情暖荒原
十一 生命火花 光照人間
十二 吾土斯民 白髮蕭蕭
十三 行者無疆 生命存章
十四 詞心劍膽 大漠兵謠
十五 天山巍峨 塔河流長
(2)基本觀點:近百年來,湖湘人始終在中國政治、文化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湖湘人固有的,被作為人文傳統所繼承和延續下來的生存智慧及其行為、思維、情感、心理特徵,在政治、文化實踐中有突出的表現。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新疆的開發與建設中,湖湘人幾次大規模西進,左宗棠湘軍收復新疆,劉錦棠主持建省並首任新疆巡撫,彭德壞、王震、陶峙岳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屯墾戍邊,八千湘女上天山、西部大開發中支邊湘籍大學生又一次成批向西、向西……湖湘人“經世致用”“自強不息”“淳樸重義”“以天下為己任”,在實踐中敢為人先,獨立不羈的秉性決定了他們在西出陽關的征途上遭遇特殊的命運,近百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與新疆有這樣血濃與水的關係,在歲月的長河中,他們不僅僅是“數萬湘軍”“八千湘女”的數字概念,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血肉之軀,是幾代人的命運,是與故鄉千絲萬縷的血脈鄉愁,目前,地方史志中只有簡單、概括的文字記載。“湘軍出塞”以“口述史”見證這段歲月,追尋湖湘文化的魅力與獨特價值,探索地域文化融合與變遷。通過對“出塞湘軍”這個特殊的群體的訪談,讓親歷者回顧上個世紀平凡人所創造的不平凡的歷史,詮釋普通人生存的歡欣、苦難和艱辛,體察國情民意,讓更多的人們藉助這些反映真實歷史的作品透視人性,追問生命,感受生命的悲壯與激情,體會小人物生活的平凡、沉重、壯烈。
2.主要創新和學術價值
(1)創新點:將歷史的鏡頭對準普通“出塞湘軍”,雖然“湘軍”現象倍受關注,但 “湘兵”是前人研究的盲點,老百姓關注帝王將相叱吒風雲,也關注和他們同樣的,在人生舞台上扮演平凡的角色、體驗人世滄桑、酸甜苦辣、喜怒哀樂、命運沉浮的芸芸眾生。而目前歷史研究偏重於前者,反映後者的作品力寥寥無幾,本項目試圖為後種需要提供優秀的精神產品。而“出塞”所引發的歷史懷想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出塞湘軍”的命運本身就濃縮了共和國的創業史;通過對左宗棠、劉錦棠湘軍後人的訪談和現場踏勘、文史資料考證,彌補了收復新疆後的塞外湘軍的百年生活狀況研究的歷史空白。
(2)學術價值:借鑑國外的史學研究方法研究中國地域文化與和邊疆開發史, “保留過去的聲音”,達到還原歷史的目的,更富有現場感和直觀性;中國歷史歷來關注帝王將相,社會名流,民眾的聲音淹沒在歲月的塵埃里,隨著前幾年“曾國藩熱”的不斷升溫,“湘軍現象”倍受海內外關注,湘軍領袖、將帥在中國近代史上縱橫馳騁,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風景。當代學者更是把目光聚焦於這些傑出人物,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湘軍現象的專著。而關注普通湘軍的命運卻是湖湘文化研究的盲點,歷史人民民眾創造的,把“普通湘軍”放到風雲變幻的歷史長河中,把“出塞湘軍”放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屯墾戍邊事業的大背景中,是值得深究探索的大課題。
3.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法、口述史法、案例分析法、文獻資料法
4.學術影響
(1)《中國農墾》選載了本書的重要章節後,西部母親和拓荒者的口述史,在全國農墾系統引起強烈反響,廣東農墾,黑龍江農墾等都受到啟發,開始搶救共和國邊疆開發的口述史,為〈湘軍出塞〉開設的欄目,隨後成為該刊的一個熱點。
(2)我們的口述採訪受到新疆兵團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在我們的建議下新疆兵團黨校申請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中國共產黨領導邊疆農墾的歷史經驗研究”、“當代新疆屯墾口述史”等項目,開啟了屯墾口述史研究的先河。
(3)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湖南將拍攝〈湘水天山〉,〈湘軍出塞〉的前期研究為該片提供一手資料。
湘軍出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