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接龍舞

湘西苗族接龍舞

湘西苗族接龍舞來源於湘西苗族人世代相傳的祭祀習俗。在每年的春耕和秋收後,苗族人都要舉行“接龍”活動,傳說龍是苗族人敬仰的神靈,龍又是人們的圖騰,人們嚮往著龍能除災去病,能保佑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西苗族接龍舞
  • 地點:湘西
  • 類型:接龍舞
  • 道具特色:青布傘
文化起源,歷史發展,內容創新,道具特色,音樂特色,表演特色,

文化起源

湘西苗族接龍舞來源於湘西苗族人世代相傳的祭祀習俗。他們把龍看成吉祥幸福、繁榮昌盛的象徵,為了迎接龍的到來,在“接龍”人們手拿各種五色斑斕的彩旗,跳起優美、歡快的接龍舞。在湘西苗族地區,過去人們深受統治階級壓迫,他們只有把希望寄託於龍的身上,傳說龍是苗族人敬仰的神靈,龍又是人們的圖騰,人們嚮往著龍能除災去病,能保佑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歷史發展

起初,接龍舞只是苗族人在重大節日裡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每逢吉日良辰,龍司(苗族人舉行接龍祭祀時的主祭人)就會舉行祭祀儀式,首先是祭雷神、敬祖先,在龍司主持下,鼓樂其鳴,龍司邊搖銅鈴邊唱巫詞,吟唱的內容意思大多是對祖先的懷念和對雷神的祈求,龍司祈求雷神不要同龍作對,讓龍能大顯神威。之後,龍司開始祭龍神,決心把龍請到苗山來,龍司作法,請龍下凡,此時,人們接龍,在龍司的帶領下,人們穿著節日盛裝,組成了接龍的隊伍。龍司領頭,在吹打樂隊的伴奏下踏著節奏,跳起歡快的接龍舞,湘西苗族人的接龍舞就這樣流傳至今。
接龍舞是湘西苗族人非常喜愛的舞蹈之一,它同鼓舞、跳香舞、盾牌舞、綹巾舞等諸多舞蹈一樣,受到苗族人的特別青睞。解放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挖掘民族民間藝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就在北京舉行過全國民間文藝調演。
1957 年,湘西苗族接龍舞參加了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文藝調演,周總理和朱德委員接見了全體演員。從此,接龍舞由民間的廣場文化開始向舞台藝術發展,後來,又根據需要加進了樂隊伴奏等音樂內容,變成了觀賞性極強的一種民族舞蹈。改革開放後,
1978 年,接龍舞由花垣縣文化館編排,參加湘西自治州文藝匯演,並獲得了獎,受到民眾、專家的好評。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湘西自治州為了進一步整理與發掘民間藝術,經州文化局批准,舉辦了接龍舞訓練班,專門傳授接龍舞的技法與表演。接龍舞在起源和發展中經歷了原生態的表演形式和後來舞台上的藝術加工創作,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總是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向前發展。接龍舞同其他舞蹈藝術形式相比有著自已的特色,是苗族人民長期以來藝術提煉的結晶。

內容創新

內容創新是接龍舞的本質特色。湘西苗族接龍舞通過藝術加工後,一般為八人參加,但在編排集體舞時,人數就由需要而定。跳舞時,舞者動作舒展,基本步伐多為弧形,線條流暢。為了使接龍舞具有更好的藝術效果,湘西自治州的一些文藝工作者又對其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整理,在去掉原始祭祀內容後,進一步舞蹈化,豐富了基本語彙,提高了這種民間舞蹈的藝術品位。接龍舞在解放前一直是祭祀性的宗教舞蹈,它自娛性強,跳舞時人們模仿龍的動作特徵與形象,舞者時時表演著龍起伏、龍翻身、龍搶寶、龍進門等動作,尤能表現龍的性格。這種自娛性的宗教舞蹈流行於湘西地區的花垣、保靖、古丈、鳳凰、吉首等縣市,平時遇到重大節日或春耕、秋收,人們就會跳起歡快的接龍舞,以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在原始的接龍舞中,人們會撐開青布傘,熱情奔放,他們把傘與傘相接起來,形成龍形,人動傘動,恰似游龍騰雲駕霧,場面壯觀。後來,經過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又根據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些民間故事,創作了一些帶有一定內容的接龍舞蹈,如現代活躍在舞台上的《接龍舞》、《接龍迎新》等等舞蹈。接龍舞的內容在創新後並綜合了苗族其他舞蹈動作及苗族民間武術的一些特點,將接龍舞形體語言與內容形式拓展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如今活躍在文藝舞台上的接龍舞都深受民眾歡迎和好評,它在保留了傳統風格的基礎上顯得更加鮮艷奪目。

道具特色

道具運用是接龍舞的個性特色。我們在欣賞舞蹈時,都會覺得舞蹈是通過形體動作來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有時還會發現舞蹈者藉助或使用了一定的道具,道具的使用會更加突出人們把握內心世界的表達。苗族接龍舞就是這樣,它藉助了青布傘,使傘這一物件在舞蹈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道具本身是無生命的物件,但被表演者藉助於舞蹈動作之中,通過它能更好地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自從接龍舞被搬上舞台後,人們對它作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尤其是在道具上,他們將傳統的祭祀器具改成了美觀的戲劇物品,青布傘也顯得花姿柔美,它為接龍舞登上文藝舞台增加了色彩,更便於塑造舞台藝術形象。

音樂特色

音樂是接龍舞的音韻特色。接龍舞主要是靠嗩吶和鑼鼓伴奏,這也是接龍舞保留原始祭祀遺風的主要手段。在跳接龍舞時,嗩吶與鑼鼓齊鳴,氣氛熱烈,場景頗為壯觀。改革開放後,接龍舞的伴奏音樂受到其他樂器影響,在追求舞台效果的同時,編導加進了小鼓、銅拔、長號、蘆笙等樂器,使樂隊伴奏效果更為豐富。

表演特色

表演逼真是接龍舞的技術特色。表演逼真,這就要求跳舞者要有深厚的基本功,使表演能熱情投入,能逼真塑造人物形象。在表演接龍舞時,演員要能模仿舞蹈內容中的神靈與龍王,步伐要矯健,他們必須使青布傘一把隨著一把上下起伏。蜿蜒進行,使整個情景場面沉浸在一片歡騰、喜悅之中。
苗族接龍舞起源於湘西苗族地區,它屬於苗族人祭祀性的宗教舞蹈,但它又是人們生產勞動和生活中發展起來的,與人們生活習俗緊密相連。人們通過對接龍舞的欣賞,更能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審美情趣,並進而使接龍舞能引導我們循著一條民間舞蹈的小溪,去探究民間舞蹈的“根”與“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