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粵古道

湘粵古道連線湖南與廣東二省,南起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水牛灣,北至湖南省郴州市郴州裕后街。其中湖南境內部分南起宜章縣南關街三星橋,也稱“九十里大道”和“騾馬古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粵古道
  • 南起: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水牛灣
  • 北至:湖南省郴州市郴州裕后街
  • 又稱:騾馬古道
介紹,古道流傳歌謠,

介紹

曾是在過去兩千年里,溝通中原與嶺南一帶的交通要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年為楊貴妃運輸的荔枝就是從這條道。
這條古道是全部是石板路,石板上密布著小洞,這些小洞其實就是騾馬踩出的腳印。這條湘南、粵北的重要交通要道經過衛颯的大規模改造後基本定型,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促進當地民族的融合和社會經濟發展。古代坐船南下至廣東最遠只能到達郴州,便要換走陸路經由湘粵古道繼續南下;同樣,從廣東坐船北上也只能到達湘粵古道的南端宜章。古道其實並不罕見,但罕見的是有這么多的騾馬腳印,它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狀況的直接見證,而且,它也是湖南省現存古驛道中,年代最早、保存較完整的古道。
歷史記載
《郴州志》稱稱:“騾馬古道,即城區裕后街南關上至宜章九十里大道。始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石板路面,寬2至3米。古為中原通往嶺南的交通要道。”其實原本並沒有湘粵古道,秦始皇統一全國時五十萬大軍遠征南越,其中人數為十五萬的一隻分隊從現在湘粵古道的位置由湖南開往廣東,湘粵古道正是這十五萬大軍硬踩出來的,後修建成路。
湘粵古道
漢光武帝建武年間,衛颯任桂陽(郡治在今郴州)太守,他花大力氣不僅改造了郴州到宜章的九十里大道,還改造了直通粵北的陸路通道。在道上增修亭館,供往來行人食宿;建立了郵驛,方便官書傳遞。《萬曆郴州志》記載:“颯鑿山通道,垂利世世……”從地圖上看,這條大路所在,正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五嶺。
古語云:“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說到“馬到郴州死。”從這條騾馬古道青石板上負重的蹄窩就可以看到,曾有多少匹馬累死在這條道上,我們不得而知。意思是說,五嶺南北都有水路,唯獨被五嶺截斷改道流入大海。古代坐船南下至廣東最遠只能到達郴州,便要換走陸路經由湘粵古道繼續南下;同樣,從廣東坐船北上也只能到達湘粵古道的南端宜章。因此,人和馬成了這條古道上般運的重要工具。當時古人為了將物資儘快運到目的地,還把路上的地名編成歌謠邊唱邊走。

古道流傳歌謠

胡鎮忠整理
你家哥哥真可憐,起早貪黑去挑鹽。
一根扁擔兩籮筐,翻山越嶺冇得閒。
走了好多冤枉路,逗了好多老闆嫌。
呷了好多糙米飯,睡了好多屋角檐。
辛辛苦苦日跟日,風風雨雨年復年。
扁擔當得搖錢樹,鹽籮當得早禾田。
牙婆穿梭廳堂里,哥哥徘徊在屋前。
煮碗湯園送哥哥,問他團圓不團圓?
宜章到郴州九十里大道歌謠(版本一)
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堯坡,
二十里分水河邊看風波,
三十里折嶺陡壁高萬丈,
四十里兩路司口岔平和,
五十里良田關卡完官餉,
六十里萬歲橋上封八角,
七十里登臨韓公走馬嶺,
八十里細看屋角對廟角,
九十里南關上頭抬頭望,
郴州城房屋堆起象蜂窩。
描寫騾夫的歌謠
胡鎮忠整理的版本
瀧船頭上慢擺舵,沿河碼頭快下貨。
裕后街中婦娘喊,南關上頭崽跟腳。
短打招呼長吆喝,人挑米來騾馱貨。
兩里三里一拱橋,五里十里一亭閣。
龍門池上歇腳少,磨心塘邊夥計多。
香花井旁涼亭坐,來往騾子老數錯。
好奇石頭打補丁,細看屋角對廟角。
蘇峰來朝走馬嶺,萬歲橋念阿彌陀。
良田關卡完官餉,青陽坪里撿田螺。
糍粑填口黃泥坳,蛤蟆兩路岔平和。
麻起膽子過折嶺,汗水從頭洗到腳。
界牌腳下風吹爽,青石板上排排坐。
海煩天愁打白念,汗帕丟起把別個。
樟樹新枝壓舊枝,分水後波沖前波。
太平老街嘗火酒,長山古樹掛藤蘿。
潘帥題字野石鋪,聖賢留跡在堯坡。
宜章縣城東長街,找個飯館打平伙。
丹霞迷眼五里沖,一天辛苦渾不覺。
人貨齊聚水牛灣,各找東家早交割。
賺得銅錢兩三吊,扯段花布哄老婆。
《九十里大道歌》版本(二)
胡鎮忠編輯整理。
十里十喲是堯坡;
二十里在釀水窩;
三十折嶺高萬丈;
四十里路岔平和;
五十良田不還餉;
六十過後逢八角;
七十里後走馬嶺;
八十里來八十八;
九十南街路難過;
城裡跑回百里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