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烈士陵園

湘潭烈士陵園

湘潭市烈士陵園位於雨湖區陵園路30號,總占地面積20270多平方米。園區由散葬烈士墓群、烈士事跡陳列館、紀念碑廣場、英烈牆、楊昭植烈士墓和懷英亭等紀念設施群構成。始建於1953年,前身為湘潭烈士墓,是為紀念衡寶戰役犧牲的烈士而修建,1983年市人民政府將“烈士墓”更名為“湘潭烈士陵園”。

2016年9月6日,成為第六批96處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潭烈士陵園
  • 保護級別: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
  • 地址:湘潭市雨湖區陵園路30號
  • 始建:1953年
主要展覽,英烈事跡,所獲榮譽,

主要展覽

紀念碑廣場
紀念碑廣場位於園區中心,碑高19.49米,正前方鑲嵌著“毛體”黑底金字“湘潭烈士紀念碑”,下面為碑記。
紀念碑廣場紀念碑廣場
英烈牆
英烈牆長27.5米、寬1.5米,鐫刻了1840名為國捐軀的英雄湘潭兒女。
烈士事跡陳列館
陳列館建築面積1800平米,陳展面積1560平米。內設2個展廳,館內依次展出了各個歷史時期137位烈士的英雄事跡。通過電視觸控螢幕展示了118名烈士事跡簡介,館內陳列展品100餘件,展出珍貴歷史照片121張,烈士遺物40 件,錄像資料片4部;以常規展出為主,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為輔。同時烈士資料館內珍藏著近千萬字烈士檔案,編撰了《湘潭英烈》1—4卷。
烈士墓區
散葬烈士墓群集中安葬了129餘位烈士,墓區呈同心圓結構,中心為憑弔廣場,並以此為中心向外延伸。整體墓群分為四個區域,在通往烈士墓群台階前方,種植一排十米高的蒼松、翠柏,使得墓群隱藏於常綠喬木之後,讓長眠在此的烈士們一個溫馨的家園。

英烈事跡

劉道一(1884~1906),字炳生,原籍湖南衡山,生於湘潭縣。1904年2月隨胞兄劉揆一參加華興會,3月東渡日本,與秋瑾、劉復權等十人組織秘密團體“十人會”,以“反抗清廷,光復中華”為宗旨。又參加馮自由等在橫濱組織的“洪門天地會”。1905年8月參加同盟會。1906年秋,與同志籌劃萍瀏醴起義。同年12月4日,起義提前爆發,12月31日在長沙就義。劉是留日學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殺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會員中為革命流血犧牲的第一位烈士。
劉道一(1884~1906)劉道一(1884~1906)
馬福益(約1865~1905),湘潭縣繼述橋鄉碧水村人,原名福一。早年加入哥老會,創立回侖山(一作回龍山),為首領,開堂放票,招收黨徒,勢力遍於醴陵、湘潭、瀏陽各地。1904年與劉道一、黃興等謀於長沙甲辰起義,以所屬會眾為義軍,以軍學界人為指揮,省城外分五路同時回響。事情敗露後走避廣西。1905年回湖南準備於洪江再次發動起義,中途被捕,4月就義於長沙。
王度(1864~1912)字愷章,今湘潭縣人。家貧好學,為人開拓有奇氣。1906年赴日本,入弘文學院,有志於民族革命。歸國後任湘潭駐省中學理化教員。1911年6月,遠赴吉林吉林府中學教員。當聽到武昌起義的訊息,密謀起義不成。又往山東策動新軍起義,攻占登州黃縣,任秘書官。1912年2月4日,清軍反攻黃縣,率數百人堅守8日,彈盡援絕,11日城破被俘。當清官員問:“你是革命黨嗎?”王度慷慨回答:“寧為革命鬼,不為滿清奴!大丈夫有死而已,何必問”,遂從容就義。
易本羲(1887~1911),今湘鄉市人。長沙武備學堂畢業,16歲便跟隨黃興革命,加入華興會。後因在學堂組織義勇隊,被清廷通緝,乃避走武昌,遁跡行伍之內。旋與胡瑛、呂大森、宋教仁等組織“科學補習所”,以科學補習為名行革命之實。易本羲長期奔走革命,辛苦勞瘁,黃花崗起義失敗後,給易本羲以極大的刺激和打擊,憂憤交加,於1911年5月19日在長沙病逝。

所獲榮譽

烈士陵園在1997年被評為“湖南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湘潭市“文明單位”,1995年被湘潭市委、市政府確定為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省民政廳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工作先進單位”,2005 年被評為“省最佳公園”,連續十年列入“省文明衛生單位”, 1998年被湖南省評為“園林式單位”,2002年被評為省“文明衛生單位”和“市文明建設先進單位”。
2020年3月,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第五批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