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又稱湘水之盟,是東漢末年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孫權雙方為解決荊州土地歸屬問題而達成的劃分邊界的協定。

協定中主要內容為:劉備和孫權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

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雙方關係已趨惡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湘水劃界
  • 別名:湘水之盟
  • 時期: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年) 
  • 雙方劉備孫權
  • 起源赤壁之戰
荊事初起,劍拔弩張,湘水劃界,孫權背盟,

荊事初起

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孫權得到江夏郡南郡,劉備得到荊州南部四個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劉備屯兵公安,不利於發展,便向孫權兩次索要荊州的南郡東吳魯肅勸說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於是劉備便有了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蜀幫助劉璋抵禦張魯,劉備、諸葛亮等人相繼入蜀。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

劍拔弩張

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取得蜀川,孫權知道劉備已奪得益州,希望收回荊州的南郡,劉備卻說:“當得到涼州時,便會把荊州交還。”孫權對此十分怨恨,便派魯肅索要荊州。孫劉兩方的將領在陣前會見,據理相爭但最終不歡而散。
孫權命呂蒙準備進攻荊州南部,魯肅將萬餘人馬於益陽牽制關羽,劉備從益州帶兵回援。時關羽號稱有三萬人馬,自選五千精銳準備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人前往駐守,關羽得知後就沒有過河,在河對岸紮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

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後形勢湘水劃界後形勢
此時,曹操進取漢中的張魯,劉備便迅速和孫權修和,協定平分荊州,即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這就是三國史上著名的湘水劃界,湘水劃界之後,關羽實際上鎮守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

孫權背盟

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劉備孫權雙方的矛盾,雙方關係已趨惡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大將呂蒙趁關羽北伐曹操之機,用白衣計偷襲關羽鎮守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江陵守將糜芳和公安守將士仁不戰而降,荊州三郡被東吳占領,關羽丟失大本營後,軍隊迅速土崩瓦解,關羽也被東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