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楠

湘楠

湘楠(學名:Phoebe hunanensis Hand.-Mazz.)是樟科、楠屬灌木或小喬木。小枝幹時常為紅褐色或紅黑色。葉革質或近革質,倒闊披針形,少為倒卵狀披針形。花序生當年生枝上部;花被片有緣毛;子房扁球形,柱頭帽狀或略擴大。果卵形;果梗略增粗;宿存花被片卵形,常可見到緣毛。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江西、江蘇、湖北、湖南、貴州。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溝谷、水邊或溪邊闊葉混交林中。

木材堅實耐腐,不翹不裂,宜作高級家具。根入藥;味辛,性溫;歸脾、肝經;化食,祛風止痛。主治小兒疳積,風濕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灌木小喬木,通常高3-8米。小枝幹時常為紅褐色或紅黑色,有棱,無毛。葉革質或近革質,倒闊披針形,少為倒卵狀披針形,長(7.5)10-18(23)厘米,寬3-4.5(6.5)厘米,先端短漸尖,有時尖頭呈鐮狀,基部楔形或狹楔形,老葉上面無毛,發亮,下面無毛或有緊貼短柔毛,蒼白色或被白粉,幼葉下面密被貼伏銀白絹狀柔毛,上面有時帶紅紫色,中脈粗壯,在上面下陷極少為平坦,下面極明顯突起,側脈每邊6-14條,多數為10-12條,下面十分突起,橫脈及小脈下面明顯;葉柄長7-15(24)毫米,無毛。
花序生當年生枝上部,很細弱,長8-14厘米,近於總狀或在上部分枝,無毛;花長4-5毫米,花梗約與花等長;花被片有緣毛,外輪稍短,外面無毛,內面有毛,內輪外面無毛或上半部有微柔毛,內面密或疏被柔毛;能育雄蕊各輪花絲無毛或僅基部有毛,第三輪花絲基部的腺體無柄;子房扁球形,無毛,柱頭帽狀或略擴大。果卵形,長約1-1.2厘米,直徑約7毫米;果梗略增粗;宿存花被片卵形,縱脈明顯,鬆散,常可見到緣毛。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江西西南部、江蘇、湖北、湖南(中、東南及西部)、貴州東部。生於海拔500-1000米的溝谷、水邊或溪邊闊葉混交林中。

繁殖方法

湘楠主要採用播種育苗,選擇優良的母樹採集飽滿的種子,先搓去外面一層黑色的種皮,用水沖洗後進行淨種、分級濕藏。
苗圃地秋冬季深翻土壤兩遍,每畝施500千克已腐熟的餅肥,均勻地撒在床面上,隨後進行深翻,把餅肥翻入土壤中。然後做成高20厘米、寬1米的苗床,播種前兩星期在每一苗床面灑上1-3%的硫酸亞鐵水溶液進行消毒。將沙藏的種子用水選的方法從沙中濾出後,用0.3%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2小時,然後繼續用消毒滅菌過的濕沙層積催芽3-4天。
一般採取條播的方法進行播種,將種子均勻地撒播在播幅內,覆蓋細土厚2厘米左右,然後用木板進行鎮壓,覆蓋一層稻草。如果土壤十分乾燥,就用噴壺將床面澆透。播種以後為防止土壤水分蒸發過快,及時澆水的同時,要搭遮陰網,發芽出苗後要及時揭草。土壤過度板結時,在行距之間用小耙輕輕鬆土以利芽的萌出。

栽培技術

幼苗長出土以後,5-10厘米時,在6月下旬和8月下旬施複合肥或尿素一次,每畝約3千克,施肥時必須用小鏟開一小溝,將肥均勻地撒入溝內,然後覆土蓋好,避免肥料與葉片接觸。在管理期間,發現有病害,一般用退菌特65%可濕性粉劑,每畝用280克稀釋水140千克噴灑。同時要做好及時澆水、鬆土、除草、排水、間苗、抹芽等生產管理環節。
經濟價值:木材堅實耐腐,不翹不裂,宜作高級家具。
藥用價值:根入藥;味辛,性溫;歸脾、肝經;化食,祛風止痛。主治小兒疳積,風濕痛。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 種群現狀
截至2018年,該樹種分布非常廣泛,種群數量眾多,沒有遇到任何重大威脅,也沒有發現未來存在重大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