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晚秈10號屬秈型常規水稻,在長江流域作雙季晚稻種植全生育期平均117.5天,比對照汕優64遲熟3.2天。株高98.2厘米,株葉形態好,群體整齊,劍葉披垂,穗粒協調,粒重較高。每畝有效穗數21.3萬穗,穗長21.5厘米,每穗總粒數106.9粒,結實率78.7%,千粒重28.4克。抗性:葉瘟8級,穗瘟9級,穗瘟損失率39.4%,白葉枯病7級,褐飛虱9級。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56%,長寬比3.1,堊白米率10%,堊白度1.2%,膠稠度64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
基本介紹
- 界:植物界
- 屬:稻屬
基本信息,產量表現,栽培技術要點,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
基本信息
省級審定情況:1999年湖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0年江西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2年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產量表現
2001年參加南方稻區晚秈早熟優質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475.8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4.55%(極顯著);2002年續試,平均畝產417.1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5.19%(極顯著)。2002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71.5公斤,比對照汕優64減產0.49%。
栽培技術要點
1、適時播種:在長沙地區一般在6月中旬播種,秧田畝播種量20公斤左右;
2、合理密植:插植規格為17×20厘米,每穴5~6苗;
3、肥水管理:中等肥力田畝施純氮10~12.5公斤。水漿管理注意後期切忌斷水過早;
4、防治病蟲:注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國家品審會審定意見
經審核,該品種符合國家稻品種審定標準,通過審定。該品種高感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飛虱。米質優,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適宜在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湖北以及浙江省南部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作晚稻種植。
親本來源:親16選(♀) 80-66(♂)
選育單位:湖南省水稻研究所
品種類型:秈型常規水稻
適種地區:江西中南部、湖南中南部、湖北以及浙江省南部雙季稻稻瘟病輕發區
1985年,利用從美國引進的親本變異後代中系選出來的大穗型材料“親16選”作母本,與優質香稻新品系“80-66”雜交,經過反覆加代和定向培育,於1988年出現了幾個趨於定型的株系...(趙正洪等, 1999)
2002年湖北審定,編號:鄂審稻016-2002
品種來源:湖南省水稻研究所,親16選∕80-66
特徵特性:該品種屬中遲熟秈型晚稻品種。全生育期120.6天,比對照汕優64長1.8天。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且韌性好,耐肥抗倒。劍葉較短且夾角小,著粒較稀,後期落色好。區域試驗中畝有效穗23.0萬,株高95.7厘米,穗長21.1厘米,每穗總粒數92.8粒,實粒數74.4粒,結實率80.2%,千粒重27.93克。高感白葉枯病和穗頸稻瘟病。糙米率79.2%,整精米率66.8%,長寬比3.1,堊白粒率9%,堊白度2.1%,直鏈澱粉含量16.4%,膠稠度70毫米,主要理化指標達到國標優質稻穀質量標準。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參加湖北省晚稻品種區域試驗,兩年平均畝產452.74公斤,比汕優64減產4.05%。生產試驗:1999~2001年在石首、浠水等地試驗、試種,一般畝產450公斤。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稀播壯秧,適齡早插。(2)加強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早施追肥,增施鉀肥。(3)注意防治病蟲害。重點防治白葉枯病和稻瘟病。
適宜種植區域:適宜湖北省稻瘟病無病區或輕病區作晚稻種植。
·2000年江西審定,編號:贛審稻2000004 品審會已於2010年終止推廣